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年大雪节气在12月7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民间有“大雪小雪,煮饭不息”“大雪小雪,烧锅不歇”等说法,用来形容白昼短到一天内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此时祖国大地万里雪飘的情形十分常见,用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大雪节气后,冬小麦完全进入冬眠状态,停止生长,麦田管理要以保苗为主。冬季气温低,西北风多,风速强,空气干燥,在此期间,要抓住田间农活较少的时机,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开展积肥造肥活动,处理秸秆,消灭越冬害虫。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仍要加强小麦、油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清沟排水,追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做好准备。此时虽在严寒天气下,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时常检查,适时透气,防止烂窖。民间有“冬无雪,麦不结”“大雪兆丰年”的谚语,这是因为严冬积雪覆盖大地,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防止春旱,有助于小麦返青,更能冻死泥土中的病虫害。正因为大雪有如此好处,因此农民忌讳大雪日无雪,民间也有大雪日天气晴暖则预示来年人多疾病的说法。
大雪节气时民间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在南京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习俗。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大雪时节白天变短,夜晚变得漫长。夜晚到来时,人们会纷纷进入自家的小作坊,在家中手工纺织,做刺绣,一直做到深夜。夜晚纺织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的一个习俗。自古大雪时节,全国各地多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东京梦华录》关于腊月有记载:“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有一段话描述了杭州城内的王室贵戚在大雪天里堆雪人的情形:“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玲彩饰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

我国滇西北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自古流传着祭牧神节,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祭祀节日,此时正处于大雪时节。每年此日清晨,村寨中各家都准备好丰盛的早餐,最重要的是要煮一个猪心,作为在饭前特别祭献给“牧神”的心意。这一天,平常负责放牧的人要特别更换新衣以示庆贺收到自家人的特殊礼遇,主妇要把最好的食物多分给他们,并把香肠、猪舌、猪蹄、米花糖、水果等放在一个大口袋里,足够他们在牧场吃六七天的,借此慰问放牧人的辛苦。
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米特尔节,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陈巴尔虎旗。“米特尔”为鄂伦春语音直译,每年在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举行。当地人认为这一天是气候变冷的转折点,因此以过节表示重视。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冬季十分寒冷,放牧和狩猎活动都极困难,所以要做好一起越冬的准备工作。当日有羊群的人要把羊归入羊群,并卖一些大牲畜,把过冬食用的牛羊宰杀后储存起来,确保冬季有足够食用的冻肉和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