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来
⊙传说一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女儿,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开始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儿女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一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就把计划说出来。狐偃的女儿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最后她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他见了女婿就像没事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天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图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传说二
传说周武王姬发兴兵伐纣,率领大军驻扎殷商都城朝歌南郊牧野,突然天降大雨,三军将士均受雨淋。这天恰逢六月六,武王下令将士晾晒衣物,后人相仿,遂成俗。
⊙传说三
传说当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经车迟国通天河时,多亏一只老鼋引渡。老鼋托唐僧问佛祖自己何时能脱壳成人。西天取经成功后,佛祖赐给他一只金盒子,内藏八只馒头,示意老鼋吃后再过八百年就能成正果。谁料八戒嘴馋,在回唐途中偷吃了馒头。师徒重渡通天河时,老鼋得知八戒偷吃馒头后,就生气地往下一沉,西天取回的经卷都浸了水。师徒四人抢着把经卷搬到岸上翻晒。这天正是六月六,后来寺庙就把这一天定为“晒经日”。
二、民俗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女儿,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还是天贶(赐赠的意思)节。江苏东台县,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衣服。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习俗,叫作“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有吃香糕的习俗。香糕是宁式食品的一种,品种较多,在市场上一般供应的有宁式香糕、甜香糕、椒盐香糕等。(转引自:张兰菊,王艳婷编著,中国人•中国节,西苑出版社,2013.09,第40-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