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指每年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日的活动都以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传说和春节的传说一致。根据客家人的传说,中国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看到乡亲们一片匆忙逃跑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便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些,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得此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刻门神像于桃木上,后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原来的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钱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却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而渐渐把财神等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挂钱就是把吉祥语镌于红纸上,长尺有咫,粘于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民户多用挂钱,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钱”,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钱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转引自:张兰菊,王艳婷编著,中国人•中国节,西苑出版社,2013.09,第77-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