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簧戏旧名“泥簧”,“平安戏”,流行于芜湖、马鞍山市和当涂、和县、含山等县以及繁昌县北陲沿江一带,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梨簧戏源于民间小调、里巷歌谣,因其产生和发展,到形成职业性演唱班子都在芜湖,所以又叫“芜湖泥簧。”据1919年编修的《芜湖县志》载,清乾隆十九年(1754)芜湖有“平安戏”,每年上元灯节、端午竞渡、秋社酬神,均有较大规模的演出。嘉庆时有业余演出平安戏的“歌班”。芜湖旧俗,各行各业会期居家喜庆,都要演戏道光时,职业性戏班应运而生,“平安戏”更名为“泥簧戏”。同治年间,芜湖滩簧、安徽二簧、芜泥簧同时盛行,并称为“滩二泥”。芜湖成为米市之后,泥簧戏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各种艺术流派。著名演员张季瀛(1855年生人)会九十六本戏。光绪末年,泥簧戏日渐衰落,只能以坐唱的形式演出。1927年,张季瀛第三子张一鸾集合一批艺人办起“梨簧公所”,(一个共和班性质的职业演唱团体),但为时不久即告星散。艺人流落街头,以弹唱梨簧戏濒于泯灭。
20世纪50年代,芜湖市文化局组织专业人员,大力抢救梨簧戏,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1958年《安安送米》先后以清唱和戏曲形式,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和安徽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9年8月正式成立了芜湖市梨簧戏剧团,曾巡回演出于省内外,深受人们喜爱。1964年初,该团改建为“芜湖市文工团”。1978年11月重新恢复梨簧戏剧团,于1984年7月撤销,成立“芜湖市梨簧戏研究组”。
梨簧戏唱腔,最初来自民间小调及外来剧种的声腔,后经过世代艺人的不断加工锤炼而形成芜湖民间流传的多种音调,诸如妇女哄婴孩的“摇篮曲”、私塾念书的“吟诵调”、街头巷尾叫卖的“白兰花调”、亲朋逝世时的“哭腔”、穷人要饭的“乞讨调”等,都被传统梨簧戏吸取和融合。还吸收了一些当地流行的民歌,如鲜花调〕、〔划龙船〕、〔下盘棋〕、〔花名调〕
等。另外徽戏的四平〕、二簧平〕,扬剧的〔梳妆台〕、〔穿心],锡剧的〔迷魂调〕等,也被梨簧戏吸收与借鉴。梨簧戏唱腔是由梨调、簧调以及杂曲小调组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 上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05,第7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