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黄梅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黄梅采茶戏,形成于黄梅、广济一带,习称采茶戏或花鼓戏,外省称之为黄梅调、黄梅戏、下河调、三角戏等。]949年后定名黄梅采茶戏。

采茶戏主腔七板,源于鄂东一带的茶歌、畈腔,在浠水(旧称圻水)、罗田一带称为“哦呵腔”。据调查,黄梅艺人罗运保(1825—1904),成年拜师学戏时,师父年已五十岁左右(当出生于乾隆末或嘉庆初),为黄梅小溪山人氏。罗习生行,从师所学剧目为《董永卖身》、《山伯访友》、《珍珠塔》、《血掌印》等剧。旦行女艺人邢绣娘,黄梅孔垅镇邢大墩人,乾隆末出生,少从兄嫂习艺,道光间出名,擅演《蔡鸣凤辞店》之卖饭女、《上天台》之祝英台、《白扇记》之胡金莲。丑角龚三齐,黄梅濯港区龚上头人,嘉庆初出生,道光间出名,擅演《毛子才》组戏中之毛子才、《杨驼子讨亲》之杨驼子、《蔡鸣凤辞店》之魏大蒜、《血掌记》之皮赞等。以上剧目多以七板演唱。

采茶剧团,是黄梅采茶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职业剧团。剧团成立后,很快就改编上演了《白毛女》、《赤叶河》、《七夕泪》、《九件衣》、《农家乐》、《夺佃》等新戏。1953年正式成立民营公助的黄梅县新生采茶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发展到一百二十六个。黄梅县文化部门多方扶植采茶戏,全面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编印了《黄梅采茶戏唱腔集》,举办了农村业余剧团训练班,并组织采茶戏参加民间艺术会演。1956年,黄梅县新生采茶剧团整理演出了《血掌记》、《过界岭》、《张古董借妻》、《纺棉纱》等传统剧目参加黄冈专区首届戏曲会演。《过界岭》被选拔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目挖掘奖。知名艺人乐柯记、余海仙等获湖北省文化局奖状。同年,因新生采茶戏剧团被改编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改唱安徽黄梅戏,采茶戏未能继续进行重大的改革和发展。但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仍不时演出采茶戏,并对剧种艺术作了一些革新工作,如配以弦乐伴奏。1958年,曾调省为毛泽东同志演出《过界岭》,受到鼓励和关怀。随后又加工排演过《送香茶》、《陈姑追舟》等剧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录制了一百五十段传统唱腔和部分选场,收集、整理剧种资料三十万字左右,对剧种历史及现状开始了全面的研究。据1979年调查统计,剧种虽已无专业剧团,仅黄梅一县,农村半职业采茶艺人近二百人,很多村镇五十岁以上的老农约有三分之一能唱采茶戏。(《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3.01,第91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梨簧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阳新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