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流行于阳新县富水以南地区及通山县东部一带。阳新旧称其为“南河腔”(与富水以北流行的“北河腔”即东路花鼓戏相对而言)。通山则历称采茶戏,1949年后一度称过通山采茶戏。1965年10月,阳新县成立了专业采茶戏剧团,仍唱南河腔,剧种始定今称。 ·
阳新县位于鄂东南南岸,幕阜山脉北麓。东北与广济、蕲春隔江相望,西南与通山、咸宁接壤,北通大冶,东南与江西省武宁、瑞昌两县相邻。境内富河南岸重镇龙港,为鄂东南、赣西北交通咽喉,历来是两省邻县的货物集散地和民间艺术汇聚场所。按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采茶戏至迟于清道光年间已在龙港一带兴起。清末民初,阳新富河以南及通山地区,业余班社已是星落棋布。以演唱或传授采茶戏为主要生计的艺人李殿才、李盛满、陈世锡、陈新岩、徐世怀等在观众中皆享盛名。民谣有云:“阳新龙、燕,四十八郾,抱起枕头一摞肩,茶戏爱看一夜天。”
阳新采茶戏与流行于江西武宁、瑞昌等地的采茶戏,历有艺人往来搭班、同台演出、互相传教的情形。武宁采茶戏的挂牌演员陈希燕,是阳新采茶戏艺人李盛满的徒弟。阳新采茶戏艺人刘应锡的师父为武宁采茶戏知名艺人刘诗笙。而陈新岩、陈世锡、徐世怀等一些阳新采茶戏艺人,也曾长期在武宁采茶戏班社中搭班唱戏。从唱腔比照,阳新采茶戏正腔中的北腔、汉腔、四平、叹腔在形态上与黄梅采茶戏的七板、高腔、花腔.、叹调亦十分相近。阳新、通山与江西武宁有富水相通,两地群众历史上交往频繁。阳新采茶戏与武宁采茶戏当有直接渊源关系。
阳新采茶戏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汉剧的深刻影响。历史上,龙港素为“汉剧窝子”,民国初年,还有汉剧的洪字、德字等专业班社活动。当地采茶戏艺人多并习汉剧且常到汉剧班社搭班演出,有着“日唱汉戏,夜唱采茶”的经历,在发展采茶戏音乐的过程中,他们即借用过汉剧中的[二黄散板]、[二黄导板]、[西皮导板]等唱腔和[急急风]、[冲头]、[四击头]、[乱锤]等锣鼓点。后来才以此为借鉴,创造出采茶戏的散板唱腔和一些表演过场锣鼓。除此之外,他们并在《青龙山》、《罗帕记》等剧目中借鉴汉剧净行演唱艺术,在北腔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花脸行唱腔。同时,在道白语音上也吸收了一些汉剧的上韵念法。
阳新采茶戏唱腔分为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中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平,均属板腔体音乐。北腔,上下旬结构。男女分腔,男北腔下句落1音,女北腔下旬落5音,又有花脸北腔下旬落5音或3音。唱段一般由起板、平板、吊板、落板四个部分组成,顶板开唱。汉腔,上下旬结构。男女同腔,上、下旬均多落2音。唱段由起板、平板、落板三个部分组成。起板句中有较长的固定行腔,配以小锣滚奏和帮腔,平板部分为上下旬腔的反复,腔句间有时插入较长的行腔唱法,名为“三哭头”,以加强悲愤情绪。叹腔,上下旬结构,上下旬腔均落5音,多用于旦行。其唱段为上下腔句反复,唱腔前后并有锣鼓点作为过门转接,收腔时多转入“三哭头”结束。从叹腔中派生出有一种特定腔调,称还魂腔,又名落魂腔。它只有一种一板一眼的[平板]式腔格,唱腔上句落5音,下旬落3音,专用于“鬼魂”角色演唱。曲调旋律性较强,唱词中多夹衬字,颇有特色。四平,男女同腔,四句式结构。传统板式只分[快四平]和[慢四平](均为一板一眼),60年代后又发展了有板无眼的[一字板]。四句腔落音多为1 5 6 5。唱段一、二句腔连接演唱,中间无锣鼓过门j二、三、四句腔之间夹以锣鼓过门,第四句腔后可反复演唱,收腔时常奏[收头]锣鼓结束唱段。(《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湖北卷 上册,中国ISBN中心,1998.03,第7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