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九江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九江采茶戏曾名瑞昌采茶戏。明末清初由当地流行的茶歌小调衍变为茶灯戏,后又吸收了青阳腔、湖北黄梅采茶戏及汉剧、花鼓戏的营养,至清道光年间进入能演出本戏的半班。

唱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调四类。

平板类唱腔包括[平板]、[二拨子]、[数板]、[火攻]、[对板]、[导板]、[摇板]等板式。男女分腔,还有丑腔及花脸腔。唱词格式一般为十字句或七字句。[平板]的男女腔均为三眼板({拍)。基本结构包括起板句、滚句、送板和落板。起板句和滚句又由上下旬组成,滚旬可任意反复,起板句及落板句的最后一节唱词一般均用帮腔,起板句的帮腔往往重复一次,其滚句上句为三板,下旬为四板,还有一明显的特点,上句的第二板及下句的第一板均在头眼上起唱,故传统称之为“漏板”。例如:《荞麦记》王三姐唱段。[还魂腔]则由角色扮演鬼魂时所唱而得名。--I]I曼板(÷拍),基本结构为上下旬,但有较长拖腔的长韵句,亦有不用拖腔的短句。上句一般落“5”音,下句落“6”音,亦用帮腔,腔调旋律飘忽,造成神秘、凄厉的气氛。[哭腔]为一种表现哭泣、悲痛呼叫的专用腔。其中,分为三至四个腔节,中间间以锣鼓,时有帮腔,可以用在多种腔类和板式之中。根据速度的不同,又有[慢哭腔]与[快哭腔]两种。杂调:多属小戏中的专用腔调,还有一部分作为戏中插曲使用的当时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如[游春调]、[攀笋调]、[下南京调]、[卖棉纱调]、[讨学钱调]、[望郎调]、[闹五更调]、[逃水荒调]、[骂鸡调]等数十种。调式色彩多样,但以徵调式居多。

九江采茶戏原无管弦乐器伴奏,半班以后才逐渐从大剧种和民间丝弦锣鼓中吸收了一些吹打及管弦曲牌来使用,并将一些民歌小调加工改造成文场曲牌。表现喜庆欢快情绪的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喜临门]、[万年欢]、[朝天子]、[仙姑花]等等;表现忧郁悲愁情绪的曲牌有[楼前月]、[叹空台]、[哭皇天]等等;配合表演和武打出手用的曲牌有[急三枪]、[龙入云]、[满堂红]等等;还有一些配合表演、念白使用的过场曲及小行弦。

武场打击乐中,有起板锣鼓、过门锣鼓和落板锣鼓,都是本剧种中最具特色的锣鼓音乐。此外,还有一部分表演锣鼓,则是从大剧种移植而来。

乐队原只有武场,兼后台伴唱,共三人,即板鼓一人,大锣兼司钹一人,小锣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文武场齐备的乐队。文场乐器有高胡(主胡)、二胡、中胡、大提琴、唢呐、竹笛、三弦、扬琴、琵琶等。主胡与二胡的定弦为正反弦,即主胡A—E定弦,二胡D—A定弦。武场所用乐器有板鼓、札板(摇子)、小堂鼓、大鼓、大锣、马锣、钹、小锣、云锣、碰铃等。乐队人员最多时发展至二十余人,通常为十余人。(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8.10,第429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萍乡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赣西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