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采茶戏,旧称三脚班、采茶戏、踩彩,主要流行于赣西地区永新、莲花、宁岗、安福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定名为赣西采茶戏。永新、莲花、宁岗三县明清时期均属吉安府,今属吉安地区。位于江西西部,与湖南攸县、茶陵、郧县交界。旧时盛行灯彩。清光绪间《莲花厅志》载:“无宵张灯,间于初八、初十、十五日为花灯、龙灯、马灯戏。”花灯、因演出时扎成茶花,故俗称“耍茶灯”,由《茶花娘子来得及》、《十个月逢春》、《十个月花》,《双采茶》和《答谢歌》等五个节目组成。民国二十六年(1937)《宁岗县志净载》:“狮灯,旧历正月贵闹元宵,不知发起何时。有好事子弟,先练习拳棍杂粒,联队以出,遂村而舞,随带淫声淫曲者于后,戏演曰采茶。”这是民间灯彩活动中搬演采茶戏的情况。同时,还有花鼓戏的流传。赣西采茶戏与紧邻的湖南攸县、茶陵二地流行的衡山花鼓戏关系十分密切,两地艺人互相传艺搭班演出。据湖南老艺人雷子来,谭迪保等人所说,茶陵等地的“踩彩”(三脚班),是由江西永新传过去的,后变成衡山花鼓戏,又从湖南传人江西。赣西采茶戏曾受湘剧影响。民国年间,湖南湘剧春庆,严华等班常来永新一带演出。采茶戏艺人兼唱湘剧,当地人谓之“半班”。1927年以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西采茶戏艺人编演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的节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新、宁岗、莲花三县都成立了地方剧团,1958年改称采茶剧团。
赣西采茶戏的声腔可分为主要唱腔和杂腔小调两大类。主要腔调实为[川调),包括哭调、骂调等。川调传人赣西后,经过长期与本地民歌小调结合,派生出不少具有赣西独特风格的曲调群,如三阴三阳、四板苦、四板腔、高凡字、低凡字等,其中以三阴三阳最具代表。这些曲调群,以不同的调性调式色彩和速度表达不同的情绪。成为赣西采茶戏用得较多的主要腔调。川调 其基本结构为两个对称的上下句唱腔和两句对称的过门相间出现而组成。每个乐句为八小节,有的为四小节,如四板腔、高凡字、低凡字、思贤调等,实为川调节拍的浓缩。调式多为羽和宫,羽调式的上句落音为3或2,宫调式的上句落音为5或8。唱词多为七字和十字句,依字行腔反复演唱。行腔起板是通用“起皮”锣鼓;过门锣鼓;落腔和“煞皮”锣鼓。在一出大戏中,川调和杂腔小调交插运用,而以川调为主。川调也曾受湘剧(俗称半班)的影响,在大段唱腔中去掉过门,而发展成为正数板。
赣西采茶戏,因地处山区,其唱腔多出现四度和八度的大跳,从而构成其旋律的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明显特点。 赣西采茶戏的杂腔(又称耍调)小调,是从民歌中转化来的。耍调 多以戏名为曲名,如七块柴、卖棉纱等,起腔时通用“起皮”锣鼓,落尾后通用“煞皮”锣鼓,过门也伴有锣鼓。唱词多为七字句式,也有七、五字交替式。其腔格上句长,下句短,中间插过门连接。也有不插过门一气呵成。小调,它为灯彩阶段“两小”戏(一旦一丑)的主要唱腔,其曲体结构灵活,多为不等长的上下句,词格七字、五字或五、五七字多种,其突出特点是衬词较多,多表现轻松愉快和诙谐的情绪。
赣西采茶戏的演唱特色,分别体现在演唱者的字调发声,润腔等特点上,其发声方法,一向有“气沉丹田”之说。过去戏班没有女演员,全是男扮女装,所以男女同声同腔。小旦、小生全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小丑、老生、老旦、净(二花)用真声唱法,在唱腔结尾时,要用“i”韵的假声声调。小丑加打嘟噜的舌花音,表现它的诙谐、幽默。演员演唱还讲究咬字行腔,对各种不同曲调的特色,则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去体现,如采用大量的上波音、上下滑音,使唱腔旋律更为华丽、优美,演员对衬词衬腔,根据嗓音的不同,发挥自如,让观众听之神往,展示出赣西采茶戏的润腔特色。(《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江西卷 (下册),中国ISBN中心,1999年12月第1版,第19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