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武宁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武宁采茶戏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靖安、瑞昌和湖北的的阳新通山等地。因产生于武宁地区,故名。武宁地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境内搖产茶叶。茶农在垦荒种茶锄茶,特别是清明摘茶时,都击鼓(锄山蚊鼓)唱茶歌,所唱为《十二月采茶歌》及《十月望郎》《赛酒香》等茶歌,亦称“采茶调。明末清初,采茶调演变成“灯戏”。有花鼓灯和走马灯两种另有茶行唱的“板曲”是一种曲艺坐唱,艺人被称为“唱生当时武宁有很多商人在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昊城开设茶行“唯生”常前往卖唱,同时又将流传到吴城的赖东采茶戏和万我花灯戏等带回武宁,丰富了武宁灯戏的剧目和唱腔。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北黄梅广济等地大批灾民流入武宁,带来了黄梅采茶戏,武守采茶戏吸收了它的剧目、哐腔和表演艺术,获得进一步发展而于道光年间(1821-1850)进入“半班阶改,由演小戏发展成能演整出大戏。

武宁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两个流派上河派和下河派。上河派受宁河戏大斑的影响长于做工,表演功底厚实。主要班社有三姓班著名艺人有宁茂煌罗时春(铁匠)张代圣蒋佑礼等。下河派属于唱工多演文戏。主要班社有凹牢班,著名艺人有夏考秀、刘诗生、用升西、熊仁怀等。大戏有《七姐下凡》、《三姐下凡》、《四姐下凡》、《百花亭》、《南瓜记》等。小戏有《拷打花魁》、《平贵回窑》。建国后,挖掘记录了大小传统剧九十个,上演了《杨驼子讨亲》、《三女图》等传统剧目,编创了现代戏和神话剧等。

武宁采茶戏有一些独持的表演平作。加旦角,举手不能过眉,坐必架腿;走台步时手拿手帕自然摆动,走一步膝盖向前稍弯曲,有慢步、快步、云步、廷步、跑步之分。坐凳时,用双手将后衣摆向上一掀,然后坐下,较接近生活。此外,生或旦角在出场时都要自报家门,外后唱“表家乡”。丑角的台步半蹲微带跳跃,双手腕关节松弛下垂,五指撒开,悬在腰间。武功身段右“三回头”、“九回头”、“倒穿鞋”、“荷花出水”等,起霸有“男霸”、“女霸”、”矮步霸”、 “半霸”之分。

武宁采茶戏的大部分唱腔与湖北黄梅采茶戏相似,但黄梅采茶戏为漏板起唱,而武宁采茶戏为顶板起唱。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分为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张成濂  张建森编辑,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828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赣西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景德镇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