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景德镇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景德镇采茶戏,民间小戏剧种。旧名三脚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景德镇、浮梁、都昌、波阳、乐平、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门、东至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升为省直辖市,这样才把浮梁原有的三脚班,定名为景德镇采茶戏。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位于江西东北部,东与安徽祁门毗连为邻。唐、宋以来,浮梁、祁门一带盛产名茶。当地流传的采茶歌,早就有文字记载。如郑凤仪的《浮梁竹枝词》:“毛竹编篱松迳遮,雨前同出摘山茶。采茶歌罢茶将老,鬓边斜插野茶花”。这种采茶歌,对于景德镇采茶戏的流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景德镇采茶戏的前身,是来自湖北的黄梅采茶戏。据说很早以前,与江西一江之隔的黄梅县,连年水灾,人民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有些黄梅戏艺人流落赣东·带为佣,秋冬农闲,就以“连厢”,“道情”、“旱龙船”等形式,演唱采茶调。同时在波阳、都昌等地广泛传艺,深受群众的欢迎。而景德镇的陶瓷厂历来就有都昌、波阳籍的大批工人,这种采茶戏随之于乾隆间便传入景德镇。每年冬天,瓷厂停工,瓷业工人不得不另谋生路,有些会唱采茶戏的工人,就相邀集班,到各县农村演出,甚至开工之后,有钱人家办喜事,也请他们去唱“地戏”。窑户老板为了酬神,除请赣剧的饶河班外,也演这种采茶戏。在道光以后,还有湖北黄梅戏艺人邢绣娘、帅敦铭等,先后来景德镇传艺,收了不少瓷业工人为徒。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外地传入的黄梅采茶戏,在景德镇一带逐渐生下根来,并溶合方言土语和民歌小调,最后就变成当地流行的地方剧种。另外,据波阳、乐平等地艺人说,这两个县的三脚班,过去也叫作采茶戏,或“黄梅腔”。可见它们是同出一源的剧种。

景德镇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可惜有些剧目没有传下来,现在演出的剧目并不很多。如大戏有《天仙配》、《乌金记》、《血掌印》、《罗帕记》、《鱼网会母》、《荞麦记》、《方卿戏姑》、《山伯访友》、《三姐下凡》、《毛洪记》、《清官册》和《白布楼》等十二种。小戏有《冒雪回窑》、《小辞店》、《夫妇观灯》、《姑嫂望郎》、《蓝桥汲水》、《过界岭》等二十一种。这些剧目都和黄梅采茶戏的演出相同。景德镇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可分为正调和杂调两个部分。正调是演唱大本戏的板腔音乐,有一整套的板式,它由三种腔调组成,即词调、金鸡调、还魂调。以词调为主要唱腔,根据剧情需要,穿插使用金鸡调和还魂调。至于杂调,名目繁多,除花鼓调外,多是某个戏的专用调,如《卖棉纱》、《卖杂货》、《补背褡》、《秧麦》等等。过去只用打击乐器,不以丝弦为伴奏,因此,定调高低全凭演员的嗓音。(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8.10,第159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武宁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高安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