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为江西颇具影响的采茶剧种之一。它以典型的高安方言、婉转甜美的唱腔、清新自然的表演、浓郁淳厚的地方特色,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高安采茶戏前身是高安丝弦戏,俗称“丝弦班子”,起源于民问灯彩,逐渐吸取民歌、小调特点,编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在临时搭成的门板台或土台上表演。在演唱过程中,借鉴和汲取锣鼓戏的一些表演动作和部分剧目。1917年前后,形成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其后,陆续增加武生、老生、老旦、花脸行当,加进锣鼓戏演奏,发展成为“半班”形式(即丝弦戏班)。
1931年后,艺人们通过学习借鉴,根据《今古奇观》、《善恶箴鉴》及有关小说,陆续编出《鬼断家私》、《退妻得子》等十余出传本大戏。演出剧目不再局限于生活小戏,也演传本戏,服装有简单的龙袍、褶子等。
1950年10月,高安地方剧团成立,引进移植《七姐下凡》、《嫦娥奔月》等新剧目,并上演自创现代戏《护堤》。1959年,剧团应召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高安采茶戏《四九看妹》。其后,剧团移植演出《刘胡兰》、《向秀丽》、《霓虹灯下的哨兵》、《红珊瑚》、《朝阳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型现代戏。1964年,自编现代小戏《小保管上任》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后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1972年,移植现代京剧《红灯记》和创作剧目《大地由我巧安排》参加全省汇演。1975年,移植《平原作战》第三场《鱼水深情》,与省赣剧团、南昌市采茶剧团,代表江西赴京参加全国调演。1978年,剧团更名高安采茶剧团。20世纪80年代,高安采茶戏一些剧目、选段、唱段,多次由江西电台、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社录音播放或制成盒式录像带发行,参加电视大奖赛并获奖。1991年国庆节,高安采茶剧团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出传统小戏《四九看妹》、《鸡怨》、《游湖》,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1998年,传统戏《孙成打酒》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参加全国第八届戏曲电视剧和第十四届短篇戏曲电视剧大奖赛,均获二等奖。高安采茶戏源于生活,植根群众,流行于宜春各县(市),还流传到新余、吉安等地区。2005年,高安采茶剧团全年演出场数、下乡演出、演出收入、观众人数4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声腔音乐 即唱腔音乐,是高安采茶戏主要音乐,分本调、常用曲调及小调3部分。本调是高安采茶戏唱腔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声腔。本调有新本调、老本调之分,新本调即旦行唱的本调,老本调为生行唱的本调。其特点是以抒情叙事见长,旋律较柔和,节奏变化大,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悲可喜。演喜剧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悦耳动听;演悲剧时,节奏沉稳而缓慢,如泣如诉,悲切感人。艺人们可根据不同人物情感变化而变化,地方风格极为鲜明。816卷二十五文化。常用曲调有:小花调、服药调、北词调、争夫调、逃调、毛朋记调、上船调等。小花调是本调的调式移位后派生而成,属五声宫调式,音调高亢激昂,适应性强,尤适合男声演唱,表现力比较丰富,戏中较为多用。小调在高安采茶戏声腔音乐中为数最多,地方特点最为明显。有叹烟花调、十杯酒调、采白花调、卖棉纱调、盘广货调、卖花线调、初开怀调、老送郎调、红绣鞋调、耍金扇调、手扶栏杆调等110余个。这些小调,是从高安民歌及民间说唱、歌舞音乐中吸收,经过加工、变化发展而来;或是外地的小调传人高安后,被高安采茶戏艺人们移植使用;或是从高安锣鼓戏中移植而来。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常用来配合高安采茶戏的基本声腔,在一些大戏中使用。(高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安市志(1986-2006),方志出版社,2009.12,第8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