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南昌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农村中流传的“茶灯”,经过多时的演变才成为一个大型剧种的。现在除江西省会南昌市外,南昌,新建、安义和永修等县都很盛行。

南昌的“茶灯”最初只唱“十二月采茶调”,后来吸收一些生活小戏被称为“灯戏。。据说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昌县荷湖周家村建起第一个职业戏班,称为“三角班”  (演员有小生,小旦,小丑)。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又吸收其它剧种一些剧目,并于同治年间增加了老生、老旦、大花,彩旦等行当,使南昌采茶戏趋于定型,被群众称为“半班”。192/年,南昌采茶戏正式进人南昌城,1936年开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最盛时期在南昌城内有四个戏班,并在南昌封神庙办起了“平民省剧社”,招收一批学员,为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后来遭到了反动势力的迫害,戏班相继解散,南昌采茶戏也便浙趋衰落。解放后成立的江西省采茶剧团,对南昌采茶戏的改革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南昌采茶戏剧目分整本大戏和小戏两种。传统大戏曾,有四十八本,以及南昌四大记(《南瓜记》、  《鸣冤记》、《辜家记》;  《花轿记》)。主要剧目有《方卿戏姑》、《三女图》、  《卖水记》、  《破镜i己》,  《罗帕宝》、《乌,金记》、  《胭脂褶》、  《同窗记》、  《四姐下凡》,  《七;姐下凡》等等。小戏多半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民间故事,主要剧目有《秧麦》、  《攀笋》;  《撇芥菜》、  《讨学钱》,《磨豆腐》、  《卖杂货》等等。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解放后改编的传统剧目《南瓜记》,于建国十周年赴京献礼演出,获得好评‘另改编’整理的《秧麦》、  绅r皮鞋》,  《四姐下凡》及创作的现代戏《三代》,  《五井之春》、  《凌文明》、  《南昌怒火》、  《选良B》、  《养鸭记》,  《采茶歌》。  《书记打锣》在广大群众中具有影响。

南昌采茶戏的唱腔大致分杂调、本调、凡字调三大类。杂调:本是小戏曲调(包括茶灯调)的总称,如攀笋调、  秧麦调、  卖杂货调等。调性朴实明快、轻松活泼,适宜表现载歌载舞,诙谐风趣的小戏。本调,是南昌采茶戏主要曲调之一。最初是在小调基础上发展的,各行当共唱一调,称下和调。后又发展成花旦,小生、小丑,大花等各行当唱的下和调,并增加了板式如平板、  简板,  连板,  快板、  导板、  散板,  数板等。后又将下和调删去锣鼓和帮腔,改用丝弦伴奏,称为本调。本调善于刻划人物性格和细腻感情,常用于大戏。凡字调:是后兴起的主要曲调之一。与不调对比有鲜明的色彩,旋律优美,委婉动听,过去专供鬼神出场演唱,后改用在抒情场面,效果良好。

南昌采茶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板胡,唢呐,笛,笙。主奏乐器为二胡,二胡伴奏特,  点是花奏裹腔,长于短弓快奏,伴奏时根据剧情和表现人物的需要运用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技巧。(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06月第1版,第451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高安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袁河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