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袁河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袁河采茶戏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宜春、万载、上高、高安、新余、分宜及吉安、安福、永新等地。是在宜春的民歌、采茶灯、评活、说唱的基础上,受瑞河采茶戏、湘剧、南昌采茶戏等的影响发展形成。袁河采茶戏源于民间采茶灯,最初为灯彩形式,演唱民歌,伴以简单舞蹈。如由一人演唱的“单台戏”中的《十盏灯》、《十个字》、《十把扇子》、《十二月望郎》等。进而出现了小旦、小花(均由男角扮演)的“耍戏”,有唱有白,多表现男女爱情和农村生活。如《秧麦》、《补背褡》、《卖杂货》、《偷芋俚》(《熊相公》)等。戏班是季节性的三角班。  清末民初,在湘剧(宜春俗称“汉戏“)和南昌采茶戏的影响下?开始出现职业八班,演出袍带戏和连台本戏。  据说,袁河采茶戏里的高腔,由湘剧师傅所授。

建国前,袁河采茶戏艺人以罗财洲最勾有名,其主要弟子及班社确春女俚、宋伢子(廖彩云)、根伢子(易根生)的合顺班,施元财(义伢子)、五伢子等的义伢子班,和家道、黄运华的家道班等。建国后,曾于1953年成立“剧攻班”(后转为专业的宜春釆茶剧团),农村则普遍有业余演出活动。

袁河采茶欢的传统剧日有单台戏、耍戏和大戏三大类,主要剧目与瑞河锣鼓戏、高安采茶戏类似。单台戏中,由一旦表演的有《仙家境》、《绣花瓶》、《尼姑下山》、《观音贽》、《红绣鞋》、《祝英台》、《王婆骂鸡》、《三更调情》、《九连环》、《十盏灯》、《十把扇子》、《十二月花会》、《十二月望郎》、《十八扯》等;一丑表演的育《打天下图》等。耍戏包括对子戏、三小戏和多角戏。对子戏(一旦一丑),有《秧麦》、《翻薯苗》、《补背褡》、《嫩芥菜》、《老少配》、《辞店》(上本)、《杀蔡鸣凤》(下本)、《清华寺》(连台本戏)、《二妹子过界岭》(连台木戏)、《十美图、《打严嵩》,四本)、《龙少记》(二本)等和有高腔的《刘子些扫坟》、《七美图》、《牧羊山》、《凹址下几》(《摇铁树》)、《仙桃{己》、《孟姜女送寒衣》、《毛朋记》、《由天记》、《卖花记》(《东京斩木》;二木)、《白扇记》(二本)、《南瓜记》(二本)、《天宝图》(八本)、《六美图》(《翠花汜九三木)、《五关图》(《雕龙宝扇九二本)、《四美图》(三本)、《挂红袍》(三本)、《南山耕田》(上本)、《拦腰记》(下本)等。传统大戏中,有“行当戏”之分。旦角戏包括闺门戏、蓝裙(青衣)戏、丫环欢;小生戏包括文戏(唱功戏)、武戏(靠把戏):花脸戏包括大花戏、二花戏、三花戏。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熊相公》、《雕龙宝扇》、《挂红袍》等。编创的现代戏有《古金莲》、《红色游击队》、《一O二案件》、《红云潭》、《长流水》等。

袁河采茶欢的表演艺术与瑞河戏大致相同,有矮步、抢步、车云脚、要扇子等仿功。唱词通俗易懂,近似口语,押方言韵脚,用衬词较多,尤其是以叙事见长的大段捡板,更为群众喜爱。唱词格式以七字句为主,捡板唱段中的起板句、转板句、煞板句则多为十字句。小花的捡板唱段也有五字句的。唱腔有单台戏调、耍戏调、六戏专用调和高贮兰调四类。前两类是专戏专曲,曲调活泼明快。(张成濂  张建森编辑,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856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南昌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粤北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