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粤北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采茶戏是由中国茶文化滋养孕育而成的地方戏曲形式。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地区的一种采茶戏形式,又被称为唱花灯、唱花鼓、采茶、大茶、三脚班等。

粤北地区是歌舞的故乡。多姿多彩的歌舞形式,本身就蕴含着戏曲表演的因素,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成熟的粤北采茶戏形式。粤北采茶戏的三个主要流派: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分别渊源于南雄的龙凤茶灯子、旧韶州府以南的纸马花灯以及连阳舞狮唱调子的狮子堂。粤北采茶戏在清末民初之际,通过戏班的艺术交流活动,吸收了赣南采茶戏、湖南花鼓灯、祁剧、湘剧、粤剧、乐昌花鼓灯等的艺术元素,逐渐形成。1927年前后,是粤北采茶戏繁荣发展的阶段,专业班子达到30多个。1943年的战乱,使粤北采茶戏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粤北采茶戏又重现了繁荣。

粤北采茶戏唱腔属于曲牌体,可以分为采茶调、小调和灯调三类。粤北采茶戏的伴奏乐器较为丰富,其中,拉弦乐器有高胡、板胡、二胡、中胡、大提琴;  弹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扬琴、月琴、柳琴;吹管乐器有竹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鼓、京锣、大钹、小锣、小钹等。伴奏手法主要有托腔伴奏、随腔伴奏、加花伴奏等。

粤北采茶戏流传范围以韶关市为中心,辐射至周边的区域,主要有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翁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等地。粤北广大地区的方言各不相同,各地采茶戏都使用方言演唱,中国传统音乐“倚字行腔”的特点使唱腔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有造诣与创造精神的艺人对采茶戏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与加工,从而形成了采茶戏不同的地方流派与风格。

粤北采茶戏音乐优美动听,题材贴近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在粤北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采茶调是粤北采茶戏的主要唱腔种类,习惯上将粤北采茶戏音乐的采茶调分为南路和北路两类。北路采茶调的主奏乐器胡琴定弦为中音re、中音la或者低音la、中音mi,以微调式为主,宫调式次之,主要曲调有[劝夫调]、[牡丹调]、[长歌]、[劝调]、[骂调]、[路调]、[哭调]等。南路采茶调的主奏乐器胡琴的定弦为中音sol、高音re或者中音do、中音sol,旋律以徵调式和商调式为主,曲牌主要有[路调]、[石榴花]、[送郎调]、[对花]、[十打]、[出门调]等。采茶调的曲牌一般具有较固定的情感表达内容,如[对花]、[十打]常表现欢乐的情绪,[哭调]表现悲伤的情绪,[诉板]、[送郎调]适合叙事等等。也有一些曲调有多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采茶调唱腔的革新采用了板式变化的方法,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马达,金世余,仲立斌编著,岭南音乐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03,第169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袁河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