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采茶灯”发展而来的戏曲的统称,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区。这些地方盛产茶叶,茶农们在采摘茶叶时哼唱的歌曲叫“茶歌”,后来这种民间小调与歌舞结合起来,渐渐演变成在灯会等民俗活动中演出的艺术形式,称“采茶灯”。这种歌舞的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角手拿钱尺(鞭)当作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角手拿花扇当作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表演内容多为种茶、采茶的劳动过程,有时也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妆、上山等,也有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内容。

采茶戏大多产生于清代。早期采茶戏和花鼓戏一样,是由一丑一旦表演的“两小戏”。到嘉庆、道光年间,采茶戏由“两小戏”发展为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人表演的三小戏”,表演的剧目题材也丰富了起来。到光绪年间,采茶戏发展至繁荣时期,当时出现了专门演出采茶戏的职业戏班,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戏曲行当体制。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茶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与各地方言和曲调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种类。这其中以江西采茶戏剧种最为繁多,包括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荼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其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在舞台上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仿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配以勾筒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加上独特的服饰,形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张光奇编著,民间戏曲,黄山书社,2016.06,第107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粤北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梁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