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调,是流行于钟祥、荆门等地的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曾一度讹称“良善调”。据调查,其腔调源于清代川东北的梁山县(今称梁平县)一带流行的灯戏。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刻本中有“芦棚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听罢道情看戏法,百钱容易剩空囊”之咏,说明梁山调剧种时在湖北已经初步形成并已进入城市作营业演出。
梁山调在钟祥、荆门一带流行的过程中,因受湖北越调之重大影响,在剧目、音乐、表演诸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据老艺人所述艺术传承情况看,至迟在清光绪间,其唱腔就已形成了表现功能较为完备的板腔体,并具有了生、旦、净、丑各行的唱腔。
梁山调早期班社失考。现知年代较远者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以吴顺汉为箱主的钟祥杨集班,其主要艺人邹和尚(生角)、乔歪嘴(丑角)等在光绪初年即已出名。清末民初,钟祥的职业“江湖班”有丰乐、杨集、胡集、潞官土iil6、贺集等五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湖班”和“季节班”(一年唱三季)以及业余班社在钟祥、荆门等地广泛兴起,其演出范围已远达荆州、襄阳、宜昌三个地区所属的十余县。后因水灾、战乱,戏班渐次流散。到1947年,半职业“季节班”已寥寥无几。清末以来,梁山调艺人多兼唱荆州一带流行的花鼓戏,称唱“风夹雪”,有的还兼唱越调或与越调艺人合班同台,称唱“二棚子”。然而演出中,三个剧种各有自己的一套剧目,声腔亦互不混用。
梁山调的腔调有本调及阴调、赶八板、大字板、小字板等专用调。
本调,为梁山调“当家腔”,使用最多。本调为上下旬结构,唱腔为板起板落。其组腔形式有两种:一句唱词用上、下两句腔演唱,称为半句子;一句唱词用一句腔演唱,称为整句子。在这两种组腔形式基础上,又变化出有多种板式。 赶八板,又称“板半半板”,一板一眼。其腔格形式为前一句半唱词连唱成一个上句腔,后半句唱词唱成一个下旬腔。过门中伴以小锣,曲调轻快活泼,多用于小丑、小旦演唱。阴调,上、下旬结构。一板三眼,男女同腔,无半句子、整句子之分。上句腔落2音,下旬腔落5音,收腔时也可落l音。此腔传统唱法为锣鼓断句,人声帮和,无弦乐伴奏。多用于剧中神仙、鬼魂演唱。大字板、小字板均为丑行专用腔。小字板所唱衬字略少,配以小锣、小钹的“小打”,故称小字板。
梁山调无论生、旦、净、丑都以真假嗓结合演唱。旦行唱腔的分句和腔句尾都假声翻高演唱,生行唱腔在腔句尾常用假声翻高演唱。其发声方法、演唱韵味颇受湖北越调的影响。
梁山调的乐队分为文、武场。文场主奏乐器嗡胡,亦称嗡弦子,其伴奏与唱腔时而你高我低,你简我繁,且上句的过门落音常不同于唱腔落音。武场乐器有鼓、板、锣、钹、小锣、马锣等。传统乐队一般为四人,即文场一人操嗡胡兼唢呐;武场三人,边鼓、板一人,锣和钹人、小锣和马锣一人。武场锣鼓点、文场曲牌多由湖北越调器乐中吸收、变化而来。
1949年后,梁山调在钟祥、荆门一带活动较为广泛。50年代共建有乡剧团十余个。1956年,钟祥艺人以《常文秀卖妻》参加了湖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展览演出,受到关注。之后,钟祥一度建立过县级专业剧团。80年代初,钟祥县、荆门市文化馆辅导的业余剧团,培养了一些男女青年演员,剧种艺术有所传承。(《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湖北卷 下册,中国ISBN中心,1998.03,第1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