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是流行于鄂南的通城、崇阳、蒲圻、通山以及与之毗邻的湖南临湘、岳阳一带的戏曲剧种。其名因主奏乐器大筒子胡琴在当地称“提琴”而得。鄂南又俗称提琴为“嗡琴”,因而本剧中亦俗称“嗡琴戏”。
提琴戏相传源于清代中叶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盛行的“小丝弦”(即今岳阳花鼓戏“琴腔”)之前身,岳阳一带曾称巴陵汉戏为“大丝弦”。据鄂南提琴戏老艺人许国楠、孟福昌等称:清光绪中期(约1885~1889),湖南“小丝弦”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曾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因散班而落户崇阳授徒传艺,当地始有提琴戏班。清末,鄂南已有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本地提琴戏艺人活动。又据调查,通城最早的本籍提琴戏班主李光旭,生于清同治年间,可见通城至迟在清末已始有提琴戏流行。
提琴戏的唱腔有正调、哀调、一字调、阴调、梦调、拖子等腔调,亦有少数小调。
正调,男女同腔,上下旬结构。不同行当唱腔,句式落音略有不同。小生、小旦下旬多落6音,正旦、老旦下旬落6音或i音,正生下旬多落空音,各行当唱段收腔时的“和腔”,又均落5音。正调又分单句子和双句子两种组腔形式。哀调,男女同腔,上下句结构。上句落5或3音,下旬落6或主音,结束时“和腔”落5音。唱段也分单句子和双句子两种形式,且唱段开始处常有一段无唱词,夹有“叫头”或“哭头”,配有文武场合奏的定型音乐,然后再转正板演唱。多用于凄凉、哭诉的情绪。一字调、梦调、阴调均为男女同腔,上下旬结构。一字调下旬落6音,和腔也落6音。梦调下句落5音,和腔落5音。阴调下旬落j音,和腔落j音。三种腔调的唱段,多为单句子组成,板式都只有一板一眼的[一拨子]。
提琴戏小调多为生活小戏中的小旦、小丑演唱的曲调。如《双偷花》中小旦唱的[出门调]、《驼子回门》中小丑唱的[回门调]等。也有作为大本戏中的插曲使用,如《灯笼记》中的[猜拳调]、《孟姜女哭长城》中的(花名调]等。曲调短小,轻快活泼,富有乡土气息。
提琴戏的行当俗称“三生、四旦带一丑”。“三生”为老生、小生、奶生;“四旦”为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丑脚兼摇旦(丑旦)。小生、奶生用本音演唱,小音结尾(腔句的尾部用假声翻高演唱);老生以本音为主,略带小音;正旦、闺门旦、花旦为本音、小音结合运用:老旦、丑脚用本音。花脸(俗称杂行)多为男行兼演。剧种以生、旦行唱腔尾部必用小音翻高八度演唱显其特色。各行润腔多用三度的上、下滑音和小二度的滑音,以及颤音、波音等。
提琴戏传统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主奏乐器为筒大、杆短的提琴,另有唢呐、笛子。武场乐器有梆子(又称课子)、堂鼓、锣、钹、小锣等。乐队一般为四人:上手一人,操主琴兼吹唢呐、笛子;下手一人,操琴兼打夹手(锣、钹);鼓师一人,有时也兼打夹手;小锣一人,带捡场。伴奏时,提琴以相对固定的旋律与唱腔时分时合,交相辉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湖北卷 下册,中国ISBN中心,1998.03,第1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