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戏,是流行于湖北巴东、建始、秭归、兴山、宜昌、长阳、五峰、神农架林区及四川巫山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因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又称“踩堂戏”。踩,是演的意思。
堂戏主要唱大筒子腔,也有小筒子腔。大筒子腔,因其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而得名,是剧种最先具有的一种腔调,五峰叫“杨花柳”,秭归、兴山、宜昌等县又称“梁山调”。大筒子腔多唱艺人谓之“酸戏”或“花戏”的生活小戏,如《雪山放羊》、《王麻子打妆》、《借妻回门》、《土台赠银》等。其腔调源于四川I梁山(今梁平县)之早期灯戏。小筒子腔,因其主奏乐器为小筒胡琴(似汉剧胡琴)而与大筒子腔对应得名,也叫“南北路”或“太和调”。多演朝代戏如《辕门斩子》、《走马荐葛》等。堂戏的形成年代无史料记载。据五峰县文化局1979年调查,堂戏在五峰白溢坪一地就已传有可考姓名的五代艺人,其最早者为清同治间的钟大古。而据五峰、秭归、兴山等县老艺人说,当地所唱堂戏大筒子腔早先都是从巴东传去的。堂戏在巴东开始流行的年代当为更早。中华民国初年,巴东的堂戏受川1剧影响,较本省其它地方的堂戏有所发展。另据宜昌县文化馆于1980年调查,该县三斗坪于清咸丰年间,也已开始有本地堂戏班活动。长期以来,堂戏只有半农半艺和业余自娱的戏班。其活动多在农闲时节,尤以正月为盛。自娱性戏班多以本乡及附近~带为活动基地,半职业戏班活动范围比较广阔。如巴东沿渡河班,就常至接壤的秭归、兴山、房县、巫山等县农村演出。宜昌县土城的十二花班,还曾一度进入宜昌市。并在本县三斗坪及秭归建东乡一带传教了不少艺徒。40年代末,各地戏班仍有活动。所演传统剧目大体一致,所唱传统腔调亦基本相同。巴东堂戏的腔调名称比较齐全。主要腔调称四平,其它腔调有南腔、怪腔、阴调等。
堂戏演唱习用乡音,大致为巴东、宜昌一带通行的方言,念白则仿南剧。唱词韵辙为十三个半韵:抓马、波荷(boho)、黑白(读hebe)、提习、苦读、开怀、亏为、蒙淘、由侯、仙天、人辰、江汤、红龙、儿(半韵)。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的对偶句式。唱段多首句定韵,逢双相押,一韵到底。
堂戏行当有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丑角等。唱大筒子腔,丑行用真嗓,生、旦行真假嗓结合;唱小筒子腔,旦行用假嗓,生、丑行一般用真嗓。演唱时,常用滑音、倚音、颤音润腔。堂戏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有大筒胡琴、小筒胡琴、唢呐、竹笛等;武场乐器有盆鼓(两面蒙皮的圆形鼓)、竹梆、堂锣(大锣)、二锣(小锣)、大钹、小钹、马锣等。传统乐队一般为三人,即文场一人,主奏大筒胡琴、小筒胡琴兼唢呐;武场二人,称“上下手”,上手掌盆鼓、单皮鼓、竹梆、二锣,下手掌堂锣、大钹、小钹、马锣。乐队并兼帮腔。文场伴奏方法比较简单,伴奏大筒子腔一般只奏固定过门,胡琴很少跟腔;伴奏小筒子腔则有托腔保调,随奏简单过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东、五峰、秭归、兴山、宜昌等地农村,在县文化部门指导下纷纷组建了业余堂戏演出队,并结合整理、移植、创作演出剧目,对剧种音乐进行了一些初步加工。1956年,巴东堂戏老艺人曾学仲等以大筒子腔的传统剧目《二堂释放》参加恩施地区第一届戏剧汇演并获奖。七八十年代,鄂西大山区仍有业堂戏班沿袭传统形式活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湖北卷 下册,中国ISBN中心,1998.03,第1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