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柳子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柳子戏又称“柳子腔”、“弦子戏”、“百(北)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的戏曲剧种。柳子戏的“柳”是唱的意思(至今,柳者仍被民间艺人用作演唱者的俗称),“子”是曲子的意思,即“唱曲子的戏”,当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故又称“弦子戏”。目前,柳子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部分地区。

清丰柳子戏是由元、明时期的“弦索”系统演变而来,曲调由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俗曲、小令如[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曲牌和七字句的“柳子调”结合而成,由于“柳子调”更通俗易懂,因而被称为“柳子戏”。柳子戏在元代尚属于北曲宫调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元曲的流行促进了柳子戏的发展,今诸多曲牌如[山坡羊]、[耍孩儿]、[红绣鞋]等仍保留在柳子戏中。清嘉庆年间,小铁邃道人在《日下看花记》自序中记述:“有明肇始,昆腔洋洋入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人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可见柳子戏早在明初便与昆曲并列京城,并“一时称盛”。据《清丰县志》和《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刘永成(明洪武庚辰年进宫人侍大内,今清丰县马村乡宅刘家村人)回乡祭祖,由宫内带回一乐班,后置于祖籍。英宗天顺二年,永成之侄刘聚(精骑射,通《孙》、《吴》,官至左都督)携挚友刘仪(官居太常寺少卿,因得罪权相而弃官)返乡祭祖,后刘仪自愿留守刘氏茔冢,大胆吸收当地俗曲、小令,填词谱曲,配有弦乐演唱,并以“柳子”定调,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遍延习之。清乾隆十年,清丰西关大户洪从心组建洪家戏班,历经七世管主,历时208年,为柳子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清丰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榜》、《岳飞传》、《杨家将》、《水浒传》等以及民间俚曲和神话故事,还遗存有一部分明清时期具有一定影响的早期戏曲剧目如《白兔记》、《汗衫记》、《金锁记》、《玉簪记》等。除去表现历史传说故事和一些反映男女爱情、家庭伦理、悲欢离合的内容外,清丰柳子戏还保留了一批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借靴》、《王小赶脚》等。柳子戏的音乐唱腔曲牌基本上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大调,唱腔主要由主腔(弦索腔)和客腔两部分组成。器乐曲牌主要由丝竹曲牌和唢呐曲牌组成。文场主奏乐器有笛子、笙、小三弦,武场传统的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铙、大镣。柳子戏的表演具有武戏粗犷豪放、文戏细腻典雅的艺术风格,还保留了部分彩戏绝活。

清丰柳子戏丰富的曲牌中既有宫廷味较重的雅曲《锁南枝》,又有泥土气息浓郁的俗曲《柳子》;既有古朴苍劲、激昂挺拔的《调子》,又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哟、活泼抒情的《一江风》;既有清雅细腻的细曲(--凡》,还有粗犷奔放的粗曲《赞子》。柳子戏音乐结构华丽,无论是雅曲还是俗曲,是高腔还是小调,其音乐节奏和旋律都极有规律,曲子之间慢和快的速度相差层次较多,构成了复杂的音域,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柳子戏的演唱是:“小旦唱得颤巍巍,小生唱得云上飞。青衣哎哎水中漂,花脸横磨声如雷。”唱腔优美婉转,颇受中原人民的喜爱,民间有“听着柳子调,胜似坐仙轿”之说。

清丰柳子戏是研究北宋以来我国弦索声腔剧种早期历史的生态标本,是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缩影。柳子戏剧目题材多样,曲牌丰富多彩,声腔悦耳动听,词藻典雅工丽,集各剧种之精华,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对于研究北宋以来我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可提供较为原始的资料与佐证。柳子戏独特的音乐和:风貌是研究弦索声腔早期生态的标本,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柳子戏历经宫廷至民间,又返宫j又至民间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宫廷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它又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拶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原人民文化生活的艺术珍品。(《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编辑委员会编,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  一,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12,第112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堂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