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戏俗称“唱灯儿”,在荆楚主要流行于鄂西南的恩施、利川、宣恩、咸丰、建始、来风一带。鄂西南素有玩灯习俗,春节有“寿灯”,婚嫁有“喜灯”,还愿、开集有“公灯”。玩灯的灯班艺人精通当地各种民间歌舞,当外来的灯戏或其他戏曲传人本地后,就被灯班吸收而与当地方言和民间歌舞结合,逐渐形成了灯戏,,
从现有资料和调查来看,鄂西南灯戏的源出地可能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恩施的灯戏源出地应该是川东,于乾嘉年间( 1736-1820)传人恩施。恩施的大部分县都与川东接壤,自古就与川东有商路和盐路相通,历史上也有川东民间戏班到恩施一带演出的记载,灯戏可能就由这些戏班传人。宣恩等地灯戏班子历来演戏“开台”,都念“请出梁山喜乐神”的词句,词中“梁山”指的就是四川之地。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宣恩的灯戏源于湖南辰州府。雷清乾隆、嘉庆年间( 1736-1820),湖南辰州府泸溪县先后有李、邓、吴、杨、侯、石、张、向、牛、胡等十三姓人来宣恩定居,他们中大部分是手艺人和生意人,初来时由牛老裁缝的祖父邀集五六个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人组成戏班,专为乡民的红白喜事演出,以维持生计,当时使用的唱腔以辰河腔为主,故称辰河戏。该戏班所到之处,主家多以酒席相待,尤其以名菜腊肉最为抢眼,所以人们戏称他们所唱的为“腊肉班子戏’。民国二十年( 1931年),辰河戏继承人胡安清、李维成认为“腊肉班子’名称不雅,故改名为“灯戏”。可见,恩施县和宣恩县的灯戏有可能来源不一。
灯戏在清末到民初达到一个发展高峰,出现了一些较为有名的班社。清光绪年间( 1875-1908),有黄氏兄弟与川东及本县其他地方的艺人罗士远兄弟和郭宝宝等组班,演灯戏和南剧,活跃于湘、鄂、川边区一带。另外,恩施的姜撮瓢班、黄运早班,宣恩的潘岩头班、牛国金班等在当地一带也较有名气。上世纪二十年代,恩施的唐世东班在恩施、建始等地持续演出了二十余年,同时,各县的民间还有一些业余班社,多在年节、吉庆时演出。这一时期灯戏之所以在民间大受欢迎,在于它的平民性、灵活性和观赏性。、所谓平民性,即恩施灯戏主要以劳动人民为反映对象;所谓灵活性,主要反映在内容上的小故事、小情节,戏剧角色中的小人物;所谓观赏性,主要表现在对戏剧情节和人物的戏剧性处理,以“似与不似”的原则进行巧妙安排,达到好听好看的观赏价值。
建国前夕,灯戏的职业班社基本解散了,业余班子也比较沉寂,灯戏明显衰落。建国后,各地业余灯戏剧团相继建立,并开始有女演员登台表演。1955年,恩施县的灯戏《雪山放羊》参加了湖北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受到了热烈欢迎,其唱腔也随之在恩施地区广泛流传。同时,恩施灯戏也整理改编了一些剧目,如《小说媒》等。但“文革”开始后,专业演出已经绝迹,直到“文革”结束,也只有少量的业余演出,新时期恩施地区灯戏的收获,应是新编的《寡妇门前》,在当地较受欢迎。
恩施灯戏剧目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灯戏固有剧目(或说传统剧目)共七十九出,如《吴豆拜年》、《雪山放羊》等;二是与川剧、南剧合班演出剧目,即灯戏艺人称之为“风绞雪”类演出剧目有十七出,如《薛仁贵打摩天岭腭;三是从川剧、南剧移植、改编剧目有六出,如《山伯访友》等;四是解放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有十出,如《小说媒》等。总体上看,灯戏多写民间生活,有讽刺县官的《打锅审子》,有描写小媳妇受恶婆婆虐待的苦情戏《雪山放羊》,有讽刺媒婆巧言令色的《大说媒》,有揭露买卖婚姻罪恶的《错姻缘》,有赞扬劳动人民朴实、勤快的《唐二挑担》、《四娃补皮鞋》,还有一些涉及山区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剧目,所以谚语有“台下有的,台上都有”之说;总体上看,灯戏中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剧目中比较有影响。如《雪山放羊》。(程芸,胡非玄编著,荆楚戏剧,武汉出版社,2014.12,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