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唱灯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唱灯戏,地方戏曲剧种。又名灯戏。主要流布于毗邻贵州省的乐业县汉族聚居的甘田、逻沙、百乐、同乐、幼平等乡,以及毗邻的凌云县的玉洪,田林县的浪平等地。其源流无文字依据。民间说法有二:一说是从贵州传人。据传乐业最早有名的唱灯班主杨再强是大约在清嘉庆年间由贵州省迁移到乐业县逻沙乡来的。其源乃是四川的灯戏。另一种说法是在当地舞龙踩灯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乐业县历来有唱灯舞龙的文化传统。每年农闲时节或吉庆节日,有灯队走村串户庆贺新春或恭贺建房、庆祝婚嫁等。一般灯队由十六人组成,有一丑一旦,两个乐手和八个或十二个手持彩灯的灯队。每个灯上除绘有花草虫鱼外,还分别写有“恭”、“贺”、“新”、“禧”、“风”、“调”、“雨”、“Ⅱ匝”等字样,每灯一字,舞灯时不断地摆出不同队形的“恭贺新禧”、“风调雨顺”字样,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内容是祝愿吉庆,当地人称之为游村踩灯,一般在农民的堂屋、院子里进行。在踩灯歌舞的基础上,灯队艺人(为一丑一旦)不断增加新内容,演唱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艺人们在长期演唱中,不断吸收了当地的[敬烟歌)、亡要饭调)、亡送哥调)等民歌,还吸收了巫师的一些唱腔,用来演唱故事,踩灯歌舞与唱灯逐渐分离,形成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唱灯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六十多个,如《断机教子》、《芦花训子净、《葛麻走西》、《仁贵回窑》等,多为移植剧目。1950年后创编了一批现代题材的剧目,如《飞雪迎春》、《两个工分》、《吉庆万斤》、《光棍与寡妇》等。并移植演出了《五子图》。其中《吉庆万斤》于1981年参加百色地区文艺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光棍与寡妇》于1982年百色地区专业文艺会演时获表演三等奖。

唱灯戏以“三小戏”为主,行当可细分为小生、正生、老生、正旦、花旦、闺门旦、老旦、褶子丑、烂衣丑、官衣丑和老丑等。

唱灯戏音乐中,唱腔部分分正板和小调两类。正板类以正板为主,是灯戏的主要唱腔,是由起板、和煞板三个部分组成。小调类有山歌、小调和巫调等,一般只作为辅助唱腔。唱词为上下句结构,多数为五字、七字、十字句,也有长短句。舞台语言为桂柳官话。

唱灯戏的伴奏曲牌有万年欢、大开门、小开门、拜堂曲、梳妆调等。伴奏乐器有鼓、木鱼、大锣、小锣、钹、二胡、月琴、笛子。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唢呐,有条件的地方还采用了中胡和大提琴

由于唱灯戏是从舞龙踩灯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强烈的歌舞性质,表演载歌载舞,以唱代文,以大段唱词交待人物、叙述故事,在传统剧中常有几十句一段的唱词。例如在《断机教子》中,有四十四句、八十八行的唱段。表演时的主要道具是扇子和手帕。(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02月第1版,第94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灯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四川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