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秧歌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太原市南北郊区(原太原县和阳曲县)。祁县太谷一带称为“上路秧歌”。过去曾一度把太原秧歌和祁太秧歌统称为“晋中秧歌”,但因艺术风格不同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剧种。
据现有资料,太原秧歌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由田头地畔的民歌小唱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地秧歌。这是太原秧歌的早期阶段,一般由一男一女(男扮女装)两个角色对唱对舞。表演时只有简单的锣鼓伴奏。这一阶段的节目保留下来的有《捣米》《五更怨》《放风筝》等。约在清代中叶,地秧歌搬上了舞台。上演剧目有《收草帽》《捣银器》等。这些剧目虽情节简单,但已有了生、旦、丑、末等行当。清末民初,因受梆子戏影响编演和移植了一批整本大戏。原中路梆子老艺人潘牛石从晋剧移植了《打渔杀家》《伍子胥过江》《孙二娘开店》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出现了一些半职业化的班社组织。当时成立的五十多个班社中经常在外地演出的班子达二十多个。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原沦陷,不少秧歌班社解散,许多秧歌剧目失传。
建国后,有关部门组织新文艺工作者和老艺人,对秧歌的剧目、音乐进行搜集、整理、改革,培训了一批业余演员,编演和移植了《万柏林探子》《白毛女》《刘胡兰》《光怨不识字》《渔夫恨》《刘巧儿》等现代戏。1956年,太原市举办了全市性的秧歌鉴定演出,发掘了一批久不上演的传统剧目,收集、记录了八十多刘三推车》剧照个剧本和一百五十多,王润生饰刘三刘慧玲饰嫂嫂首曲子。1957年,《刘山西省戏剧研究所供稿三推车》《五更怨》《捣米》《小观花》《小赶会》等参加了山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刘三推车》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后,活动陆续恢复。剧目概况据统计,太原秧歌的传统剧目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其中六十五个与祁太秧歌同名,如《张公子回家》《古董借妻》《算账》《打冻凌》等,但其表现手法和曲调不完全相同。另《卖花花》《捣米》《小观花》《游花园》《小卖菜》《卖饼》《戏叔》《日月图》《翠屏山》等八十八个剧目,未见于祁太秧歌剧目。所有剧目中,多数反映家庭生活。也有一些武打戏则自梆子戏中移植。
太原秧歌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末等。一般不演盔甲戏。在表演上有套程式,唱、做、念、打和锣鼓经配合得比较协调。后来从晋剧中移植的剧目,道白采用“蒲白”,身段动作及锣鼓经也多从晋剧撒来,但唱腔却仍用[十字大调],因而风格不够统一。太原秧歌的音乐属民歌体。曲调以宫调式居多,微调式次之。大部分剧目是一剧一曲,也有一剧多曲的。为表现激烈的武打场面,又采用各种[十字大调]进行演唱,其旋律稳健有力,情感慷慨激昂。有些武打戏还有人声帮腔,似高腔。句式结构大致分为二句式、二句半式三句式三句平式、四句式、五句式花句式等。其中以二句式和四句式为主。伴奏乐器有打击乐器板鼓手板、梆子、马锣、铙钹铰子、小锣、战鼓等;管弦乐器有扬琴、呼胡、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小提琴、大提琴等。早期唱腔无弦乐伴奏,只有简单的打击乐配以过门,锣鼓经有走[场]、[散场]、[一二五锤]、[二五锤]、[一二花二五锤][二三七锤]等。后来又吸取了晋剧的[七锤子介板][流水]等。(张成濂、张建森编辑,《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