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朔县大秧歌

发布日期:2019-10-24         点击: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朔县、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系由朔县一带的民间艺术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而成。源流沿革踢鼓秧歌属“舞”秧歌,是一种舞蹈化的拳术,脱胎于少林武术红拳,因一招一式都踢在锣鼓点上故称。小秧歌属“唱”秧歌,源于俚调小曲。早年每当农闲季节两种秧歌常在一起排练,年长日久,终于合流为一种广场演出的地秧歌,称“土滩秧歌”。又分为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前者属于群舞性质,后者则已具较多戏曲因素,有初步的角色分工,能演出《割红菱》《摘南瓜》《打酸枣》《买鹅梨》《拉老汉》等小节目。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朔县大秧歌剧团。先后培养了一批新演员并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艺术改革,如行当上,增加了武行,有了武生、刀马旦、武二花脸、武丑唱腔上创造了“黄牛调”、“改良二性”等新腔,并增加了伴奏乐器。
朔县大秧歌现存传统剧目三十九个。分出戏、会戏、本戏三种。出戏是早期剧目,有《金哥报喜》《王小赶脚》《过江》等十一个。其内容大多表现男女爱情和家庭生活,情节简单,富有喜剧色彩。小丑的表演在这些剧目中占重要地位,即使小生、小旦的对子戏,小丑也出场打岔。演唱形式也很灵活,对唱、轮唱、重唱都有,间或还有伴唱。会戏是中期剧目,有《冯魁卖妻》《李逵搬母》《刘唐下书》八个。这类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是朝县大秧歌的精萃。本戏大多是后期剧目,且自其他剧种移植而来。《三贤》《沿河湾》《三复生》等二十个。这类戏情节曲折,行当齐全,但原有的风格特色已有所削弱。另外,在传统剧目中,“水浒戏”占有一定比重,这与早期的踢鼓秧歌、小秧歌有关。朔县民间传说,踢鼓秧歌系梁山英雄所传。原始状态的踢鼓秧歌杂扮诸色人物不出水浒一百零八将的范围。小秧歌中也有“太阳出来一点红,照见汴梁一座城,赵宋官家不安心,惧怕架山众英雄”唱词。

朔县大秧歌唱腔分板腔、曲牌两部分。板腔体唱腔有七种基本板式“组子”一板三眼拍,是抒情性的慢板唱腔。二杠子,又称“二性”左拍,一般为中速但根据需要可快可慢,有紧二性、慢二性之分。梆子每小节打一拍。三性是拍,节奏较快,一般表现激昂情绪。每拍打一梆。导板,只有上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有时作为由快转慢的桥架,此外,还有引子、起板、导起板等一些辅助板式,对主要板式起补充和衔接作用。

曲牌体唱腔有“训调”“红板”两大类。“训调”中平训、苦训、大游板、二游板、五堂、苦相思为一板三眼,速度级慢而抒情,用来表现沉思、忧郁、悲伤等感情,榔子击在每小节强拍处四平训、越来调、赶山训子等,也属一板三眼节拍,但为中速,适于叙事和表现喜悦心情。莞荽调、闪半边等属一板一眼拍速度较快长于表现欢乐活泼的情绪。“红板”有苦红板、慢红板、紧红板,其曲调基本同,但速度节奏不同。苦红板、慢红板为一板一眼,速度较慢,声调沉缓,用来表现苦闷和伤怀。紧板拍速度较快,声调高亢可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板腔和曲牌两部分唱腔交替使用。无论板腔或曲牌,演员演唱都作装饰处理,普遍使用“咳腔”、“舌音花腔”,有时也用拖腔,起到丰富唱腔色彩,增强表现力的作用。

朔县大秧歌的板腔多系微调式曲牌以商调式为主,个别曲调为羽调式但常用交替调式,增加色彩变化。因音域较宽,调较高,故男声多用假嗓配乐曲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曲牌,如《黄鹭亮翅》《双倍调》等。另一部分系从其他剧种吸收而来。伴奏乐器文场有呼胡、笛子笙、小三弦。演奏方法用连弓少,分弓多快弓、抖弓也常用。笛子加花演奏,常用大滑音。武场有鼓板水、马钡、小锣。伴奏特色有二。一是在演唱传绕唱腔“训调”、“红板”时,参与演奏过门;二是演唱板腔体的扬腔、留板时,击乐随腔,起到推波助澜、烘托气氛的作用。(张成濂、张建森编辑,《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

上一篇: 民间戏曲:太原秧歌

下一篇:民间戏曲:上党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