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耍苍龙”,滨海地区的民间舞蹈。旧时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手拿或身背一只用虬根盘须的老树根雕刻成龙形的道具走村串户边唱边舞。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文苍龙”,演员右手拿一只二尺余长“苍龙”,在其头部两只角上缠上一个红绸布条,脖子下挂一只小铜铃,挨门逐户的说几句吉利话:“苍龙苍龙摇摇头,老板今年买一条大水牛;苍龙苍龙摆摆尾,老板粮仓满如水……”讨得主家赏钱。这种类似乞丐挨门讨要表现形式,一般不引人观看。已故艺人周国春常操此业。另一种为“武苍龙”也称“舞苍龙”、“耍苍龙”,有锣鼓伴奏,六人结伙表演,选用虬根盘须的老树根稍加雕刻,分成前后两段,龙角上缠绕一条红绸布,龙脖上挂一铜铃。演员身穿黄色练功服,头缠黄色布巾。龙的中间身段是空的,演员舞时可自由拉开距离。大都选在农村打谷场或富裕大户的庭院内表演。
演出时,“苍龙”们踩着鞭炮的硝烟飞快出场,鞭炮声止,锣鼓接奏[急急风]。“圆场”后,各自摆出姿势,如是六条苍龙可摆成“一、二、三”队形。随着锣鼓[四击头]的节奏出现,队形转为扇形,尔后苍龙各献绝活,如“劈叉”、“豁跳”、“倒翻”、“倒立(拿顶)”,锣鼓多用[七字锣]或[小锣七字锣]。
最精彩的要数用三张大桌叠成“品”字形,六条苍龙依次攀上桌子,锣鼓戛然而止,苍龙表演者挺立亮相,此时乐队演奏人员到观众和主家去“拿签子”(要钱)。当所收的“签子”达到满足时,锣鼓便响起[哑锤]、[四击头]。表演者用不同形式的筋斗从桌子上翻落到平地,在观众热烈掌声中演出结束。
1949年以后,艺人们生活有了保障,就不再进行表演了。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江苏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