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苏北里下河一带,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广场自娱性文艺形式。
其形成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据老艺人周继仁(已故)口述:传说很久以前,盐城西南的义陇堤,原来是片“荒荡”,因有火怪作祟,干旱成灾,颗粒无收,致使当地人们流离颠沛,困苦交加。有一天,东海龙王的三儿子圣龙与之搏斗,将其消灭,从此这里变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为了表示对圣龙的感激,于是便用布扎成龙的模样,跳跃挥舞。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作为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每逢新年舞龙庆祝。
龙分九拿(盐城方言,即“节”)、十一拿、十三拿不等,以十一拿为多。
舞者一般都是男子,头裹毛巾,身着直襟衣衫和裤子,腿上扎着“裹脚”,紧束利落,轻装而又矫健。表演动作主要通过舞龙者舞动龙体的不同的姿态,如卧、跪、面对面、背对背、脱手环绕、三人组合等具有技巧性的动作。有“蛟龙捧月”、“圣龙出洞”、“飞龙跳珠”、“刚龙呈瑞”、“龙舟破浪”、“龙尾扫荡”、“单捆”、“双捆”、“三大捆”、“困龙漫游”、“乌龙出水”、“竹山过岭”、“雪花盖顶”、“醉龙起舞”、“飞蛾扑壁”、“挂腰舞龙”、“龙凤呈祥”、“上腿舞龙”、“巨龙行云”、“龙翻花”、“平盘跳珠”、“螺旋跳龙”、“绕身舞龙”、“龙穿尾”、“浪地龙”、“龙尾高跷”、“交际舞龙”、“云龙显尾”、“龙图大发”、“长式舞龙”、“龙盘玉柱”、“大泽舞龙”、“卧龙待月”、“苍龙布雨”、“龙摆船”、“仙姑摇床”、“龙滚沙”、“龙游四海”等三十八个套路。
玩龙人数,一般按龙的拿数而定,每拿一个演员,为使玩龙尾的可以从中休息,有的龙舞队配备两个玩龙尾的,等玩到“龙出首”的动作时就可调换。
《圣龙舞》体态玲珑、动作灵巧、套路多变,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1999年,盐都义丰舞龙队代表盐城市参加江苏省国庆五十周年龙舞大赛及北京天安门龙舞大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江苏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