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镇江句容市葛村乡三阳地村。据当地民间艺人吴裕云、吴基海口述:该舞按辈分已传授华、美、基、裕、太、昌六代儿孙。最早出现在当地天云寺祭祀活动中,祭祀曾经协助大禹治水的张大帝。祭祀三年为一满,满后各村的召集人要备大香大烛、猪、鱼、牛、羊供奉神龙,同时接戏班演戏,全村热闹三天来对二龙表示敬意。当地每年正月十三晚上出灯,出灯时村民云集村旁搁置龙灯的祠山行宫外,烧香烛,呜鞭炮,点灯笼,敲锣打鼓去天云寺请龙。在大旗、排灯、古号、华盖、锣鼓引导下,二龙一珠被请出,最后是四十八盏云灯。表演之前要拜四门,即朝拜东西南北的神灵,尔后进行表演。一般情况下连演五天,到正月十八收灯。如果遇到好的年成,各村相继邀请,演出可持续至二月初二。
演员十五人,加上舞云灯的二十四人,总共三十九人。舞龙者头戴英雄帽,身穿黑色夜行衣,胸前三排钉扣,腰下红色灯笼裤,脚穿薄底黑靴,鞋口镶十余只小圆镜,鞋的外侧面一边一个响铃。云灯的表演是男扮女装,戴头面,两耳边各垂红絮。
该舞属于低架龙,动作敏捷,速度快,其阵式要比一般的高架龙丰富得多。基本动作是举珠者即耍龙球者高举棒上之珠引龙追逐;拖珠即平举木棒和珠引龙盘旋;举龙即舞龙者高举龙灯;打招即舞龙者将龙左右挥舞;双打招即云舞者手拿云片,三人一组,走在前端的甲右转一百八十度,面对乙举云灯过乙,从乙和丙的左侧走,小步迎乙和丙举云灯过乙和丙头上,乙和丙弯腰屈膝小跳步(一轻一重)从云灯下钻过,三人轮流反复,并由锣、鼓、堂鼓、钹配合伴奏。
龙灯用竹篾制作,一条龙用二百一十六个竹环相接,全龙分为七段,即龙头、龙尾、和五个龙身组成。龙头架长四尺,尾架长六尺有余,每段龙身架长六尺不足,龙架内径一尺五寸,内有灯座和灯。舞龙棍长三尺,龙珠内径一尺二寸,用半圆型架叉穿定再接上木棍,全长五尺。
常用队形图有:“龙筐”、“二龙出水”、“龙井”、“上水波”、“下水波”、“双线”、“香案叉头”、“倒叉”、“二龙戏珠”、“葫芦”、“龙穿梅花”、“八瓣花”、“螺蛳单结顶”、“螺蛳双结顶”、“金龙筐子形”、“单钱形”、“双钱形”、“剪子形”、“编篱笆形”、“单八节形”、“双八节形”、“满天星形”、“四合云形”、“月牙形”、“梅花形”、“五角形”、“蝴蝶形”等。
该舞在太平天国时期一度失传,后经当地民间艺人吴金达的努力使之恢复。20世纪80年代在王立春、信维毅、吴基海、吴基祥努力合作下又一次被完整地挖掘整理出来,恢复了演出,其演出盛况也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了像。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江苏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