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柴板流传于榆林市的子洲、绥德、米脂以及延安市的延川、子长等县的一种秧歌小场节目。以子洲县双湖峪镇最为普及和活跃。《三柴板》集唱、说、舞、演为一体,演员在边舞边唱的过程中不停地敲击手中的竹板、四页瓦等发出清脆的声韵,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
《三柴板》除了随春节秧歌舞队进行“谒庙”、“沿门”、“踩大场”等游村转乡活动外,还可以在广场、街头、农家窑前、院落等处进行单独表演。表演时一般由五个演员组成,一男子手执霸王鞭担当领舞、领唱,另有两男两女分别敲击三柴板、四页瓦、竹板、瓷片,随着领舞边按节奏连续击打手中的道具,边舞动、歌唱或插说几段快板。使民间曲艺说唱与民间舞蹈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舞蹈表现内容和丰富了舞蹈表演形式。有的地方为烘托表演气氛,增强舞蹈性,也常组织二至四位包头(即男扮女装)身穿彩服、手舞花扇进行伴舞(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后,大都改为由四个姑娘伴舞)。表演时,在打击乐的伴奏声中,大家扭着秧歌跳上场,说几段快板后,再进行载歌载舞的表演。演唱时有二胡、竹笛、三弦以及唢呐等丝弦和吹打乐伴奏,唱一段、舞一段,所唱的曲调多为当地的民歌小调。基本舞步以秧歌动作为主,常用的有“风摆柳”、“跳跃步”、“十字步”、“前进步”、“三步一跳”等。击打道具的动作有“平步敲击”、“踏步敲击”、“蹲步敲击”、“转身敲击”等。舞霸王鞭者动作潇洒、情绪欢快,基本动作有“挥鞭”、“绕鞭”、“缠腰打”、“踢鞭”、“甩鞭”、“手击鞭”、“肩击鞭”等。由于《三柴板》是将说、唱、舞、演相结合的集曲艺、歌唱、舞蹈融会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要求表演者必须会唱、会跳、会说、会演。常演的民间传统剧目有《十把扇子》、《十杯酒》、《卖菜》、《走西口》、《姑嫂挑菜》、《打樱桃》等,形成了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小歌舞形式。《三柴板》每年除了春节参与秧歌队作为小场节目表演外,还可以于晚间单独在群众的窑前表演,有时村中有人家“过事”(即红、白喜事)时常请艺人进行演出助兴,演出的节目多为民间的《十对花》、《四季歌》小演唱或民间流传的“小对对戏”。当地的刘兴国(1913—?)、乔廷银(1917—?)是著名的老艺人,不论是扮相和表演,以及唱、说、跳、舞和乐器演奏都可堪称是当地一流把式,至今给人们仍留下难忘的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间广泛流传的《三柴板》更加普及、活跃,已成为歌颂四个现代化成就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节目。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