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哑背疯》、《老夫背少妻》等,属民间舞蹈形式。关中各地以及陕南的安康、宁陕等地,每逢正月十五前后“闹社火”时,常有《张公背张婆》跟随着社火舞队游村转乡巡回表演。
《张公背张婆》属于独舞形式,由一个人扮成两个年龄、性别不同的人物。表演前,演员上半身按传统戏曲旦角扮一美丽的姑娘形象,下身穿蓝布长裤、黑布鞋,按戏曲老生装扮。胸前系一个老汉形象的假头和上身,使假老汉的假头、假上身与演员的真下肢形成了一个老汉背人的形象。演员的后腰处再绑上妇女的假腿假脚,并套上彩裤、穿着红绣花鞋,与演员的真上身以及头部、面部形成一位趴伏在老汉背上的少妇形象。使一个演员扮成两种性别、两种年龄、两种性格、两种形象的不同角色。表演时,演员的下肢与胸前的假老汉形成一个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头形象,其行走步履的节奏、步幅、动作、形态等皆以表现老汉行走、移动、抬腿、迈步等困难与艰辛的神情体态为主。基本步伐有“大八字步”、“跨步”、“横移步”、“弓箭步”、“丁字步”、“蹉步”、“大掖步”等,既要在行进中表现出背上驮着少女的沉重感,还要表现老头原地颠闪换气的蹒跚神情体态。演员的上半身和双臂双手与面部表情突出表现出一个少妇的性格与形象,有时用手绢为老汉擦额头的汗水,有时用手亲昵抚摩老头的面颊,耳语窃窃、感情绵绵,表现出老汉与少妇间的亲昵感情。表演中,还不时表现老汉上山爬坡、趟水过河、急促小跑、慢步游转等情节,仿佛让观众真实地看到老汉背着少妇匆忙赶路的样子。为了增强表演的逼真、生动、独特的风格形象,演员必须准确的把握两种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节奏变化,做到上下有别、神态各异、对比鲜明、和谐统一,让观众感觉到真是两个演员表演一样。
近几年,安康市将《张公背张婆》改编为《猪八戒背媳妇》,将胸前的假老头形象改为猪八戒形象,少妇在舞台上突然变脸换装变成孙悟空,表现孙悟空戏谑猪八戒的过程,使形式与内容做到有机统一,为传统民间舞蹈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