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不论关中的“闹社火”、陕北的“闹秧歌”、陕南的“玩花灯”,《大头和尚戏柳翠》则是较为普遍的节目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述,我国宋代民间舞队中亦有“耍大头”的形式,从而说明它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民间舞蹈。
铜川市耀州区还有一则有关《大头和尚戏柳翠》的民间传说。相传柳翠姑娘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宅第的一名丫鬟(据说柳宗元是古耀州人,即当今的耀州区),她每天清晨要去村中井台上挑水,有一名小伙见到柳翠姑娘身薄力单,每次来挑水,小伙子总是主动地前来协助帮姑娘打水、挑水,日久天长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由于封建门第观念,不可能让这对青年男女喜结良缘。天长日久柳翠姑娘因思念村中小伙,久病不愈,便亡故了。小伙子闻知后,悲痛万分便毅然出家削发为僧。后人为了颂扬柳翠与小伙的高尚爱情,便创编了一出《大头和尚戏柳翠》以示怀念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表演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一人头戴和尚大头面具,身穿黄色长道袍或袈裟扮成和尚;另一人头戴姑娘大头面具,穿大襟彩服、彩裤,手拿彩绢扮作绣女。舞蹈以夸张的手法、诙谐的格调、滑稽的表演,喜剧的色彩,表现一对青年男女相互搂抱、戏耍、亲昵、调情的过程。试想在封建社会旧礼教的束缚下,人民群众敢于运用社火形式以变异、夸张的手法,直接的、公开的、露骨的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赤裸裸地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对封建伦理观念的背叛和挑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由于艺人们的思想局限和认识上的差距,往往在表演中过分追求噱头和演出效果,常出现一些低级无趣和过于庸俗的表演,甚至一味强调“黄味”、“酸味”,及有些不堪入目的动作,影响了节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品位。近些年,一些地方在此形式上发展为少儿集体表演的《大头娃娃舞》,以塑造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以活跃春节的喜庆气氛,并显示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其成为具有喜剧风格特色和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的一种少儿舞蹈节目,活跃在民间群众闹秧歌、闹社火的表演之中。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