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板头曲”又称“中州古曲”,是“河南曲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介绍“板头曲”时,有必要对“河南曲子”先作简要的说明。“河南曲子”是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民间说唱音乐。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我国明朝时已经产生了它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开封、周口、禹县、南阳等地,后又遍及全省。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百多首大、小曲牌。清中叶以后,这种说唱形式在全省不少地方渐趋衰落,只有南阳一地仍极兴盛,因此,这一说唱音乐又称“南阳鼓子曲”或“大调曲子”。
“河南曲子”在长期发展中产生了分化,其中一些较短小的曲牌流传得更广一些,在表演时逐渐脱离了单一的清唱形式,产生了角色的分工,并逐步形成了舞台表演艺术,被称为“高台曲”。为区别于“大调曲子”,也叫“小调曲子”。这就是今天“河南曲剧”的前身。“大调曲子”是由“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组成。“牌子曲”即带有唱词的曲牌;“板头曲”则是用乐器演奏的乐曲。早期的“板头曲”旋律比较简单,一般都依附于说唱,在开唱之前演奏。它既有前奏曲或开场曲含意,又可起到活动手指,调整琴弦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吸收了民间的各种音乐素材,以及演秦者的不断加工创造,“板头曲”在艺术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渐脱离了对“大调曲子”的依附关系而自立于艺术之林,成了纯粹的器乐独奏或合奏曲了。
“板头曲”的数目约有四五十首。本曲集收编的是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些曲目。它们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写情及写景两大类。写情的乐曲中有些是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哭周瑜》和《叹颜回》等。有些则带有一些反封建的内容,如:《闺中怨》、《思情》等。这类乐曲一般速度都较缓慢,感伤的情绪多一些。写景的乐曲多是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板头曲”在演奏形式上很灵活,多数曲子既能合奏,又能独奏。合奏时所用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扬琴、月琴、二胡、四胡、洞箫、板、八角鼓等,其中三弦、筝、琵琶最为主要。
“板头曲”的曲式结构十分严谨、工整。大多数乐曲的乐句及乐段的划分很清楚,而且很讲究对称性和规则性。同我国许多传统的民间器乐曲一样,“板头曲”也釆用六十八板。全部乐曲在速度上分为慢、中、快三类。慢板和中板,每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共六十八小节。快板则每拍即为一“板”。现因用孝拍记谱,所以只有三十四小节。(曹永安、李汴编,《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0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