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歌舞。流传于银南地区中宁县鸣乡一带,1920年前后由甘肃河州(现临夏回族自治地区迁徙来宁夏的回民传入,是当地回族群众婚事庆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自娱歌舞形式。在娶亲当日,亲朋好友济济一堂,新娘坐轿车多以马拉车装饰而成)来到婆家。新娘脚不沾地,其兄长(或舅父)托抱送进新房,端坐炕上后即摆宴席。在宴席中间,便有能歌者离席放喉歌唱,两人一组,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者有年轻人,也长者,有专门邀请来的民间歌手,民间称其为“唱子”,也有自告奋勇者。演唱形式不限,有合唱,也两人领唱众人和之,最多时达五六十人,经常持续第二天鸡叫为止。所唱歌曲有《四姑娘》《薛平贵出门》、《送丈夫》等,以唱《四姑娘》为主唱曲中间,演唱者两人和歌而舞,动律稳健腻,具有神情一体、情舞交融的特点。表演时两人相对,右脚后撤一步,手心向上滑至小腿前,躬身礼。接着和歌,右脚上前,右肩相错,右转半圈做“手换位”、¨施礼”、“绕手换位”。表演者歌舞到兴起伴有一些细小抒情动作如情不自禁地微闭双眼,伴碎摇头”动作,抒发其欢快、喜悦之情,增添了生情趣和艺术感染力。演唱时,表演者无需特意着装,日常生活装皆日解放前,常头戴白色礼拜帽,身穿黑长袍、黑便裤,蹬便鞋。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服饰也相应地发生了化。解放后,以常见的对襟衣替代长袍,其他照旧,以生活装参加表演。据当地人介绍,中宁县解放前也曾出现过回族中有文化、有地位的女性,参加演唱的情况,并且即兴填词、赋诗,兼有三弦、四弦琴伴奏。
回族在婚庆之日有“耍公婆”习俗,结婚三天」不论男女老少可以不分大小相互开一些不分辈份的笑。有时,众人一早便用黑锅底灰和红胭脂涂抹于公、婆婆、大伯、嫂嫂等人脸上,将羊皮袄翻穿在公、婆婆身上,并给公公耳朵上拴两个红辣椒,胪挂一块用面、油做的干酪子,斜挎一条缀有串铃I带子,带子下端拖有很长的丝穗,恰似戏曲里的丑滑稽逗人。如遇夏季酷暑,公婆被捂得汗流难耐址得以此为忤。等宾客尽兴散尽,公公抱拳送客之后婆等人才能洗脸就寝,《宴席曲》方告结束。由于的回族长期同汉族杂居、交往,此风俗也发生了变化。据艺人马俊德(1917年生)说,甘肃河州地的习俗是“耍公婆”,及至迁徙到鸣沙一带就变为新娘和新郎”,类似于汉族的闹新房。这是受了本地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受教规约束,该舞动作十年来无太大变化。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文艺工作老唱宴席的婚俗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回族舞蹈《宴席由1959年赴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被选入纪片《百凤朝阳》中。以后,又经几代编导的不断修改,使《宴席曲》成为宁夏歌舞团的保留节目之一。(《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宁夏卷》,学林出版社,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