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楞调》是流行在山东省成武县的民间歌曲,是一首具有浓郁花腔特色的民族歌曲。它的产生与成武当地的民俗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成武的梁王庙、白浮图、九女集、天宫庙、孙寺、纪河寺、玉皇庙等寺庙都有庙会。每逢庙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居多。每当此时,当地妇女便会在人流密集之地挑担念经,边舞边唱,以招徕香客,化缘求善,这种形式被称为“担经”。她们挑的担子是用半寸宽、五尺长的竹片制成的,用布或绢制成莲花盆、大鲤鱼,分衬两头。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有的则是即兴创作,曲调有的是当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戏曲,《包楞调》就是她们所唱小曲中的一首。清朝晚期以后,随着“担经”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包楞调》这种曲调却以不同形式仍然在民间流传。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它的词很多,唱就是几十段,现仅存的只是其中的一首诗组成的词句。这首诗是:睛空明镜,松峰凤咆,屋亭清静,景动风轻。诗中的每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词,共六十四段。整个唱词表现内容广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贤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胜古迹等,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歌词的格式也非常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
1962年,成武县文化馆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到了由周金英口述、吟唱的《包楞调》。后经魏传经改词,孙啸天记谱,由宋慧芳首唱了《包楞调》,姚月兰在山东省民歌会演上演唱了《包楞调》,引起专家的关注。随后,张英、郑宝华、彭丽媛、吴碧霞等歌手相继演唱了《包楞调》,并把它介绍给了世界。成武民歌《包楞调》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三十多年来,《包楞调》久唱不衰,广泛流传,现已被改编为舞曲器乐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学术价值已得到音乐界公认。(李宗伟主编,《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第1卷》,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