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来源于插秧和耕田的农业劳动生活,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所以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舞蹈特别多,其中秧歌这种形式流传最广。秧歌历史悠久,传说河北一带的秧歌是苏东坡在定州任职时编创的。古代有学者认为南宋时的民间舞蹈“村田乐”即是后来秧歌的源头。到清代秧歌已遍及中原汉族地区,尤以北方为盛。古籍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北京的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观看秧歌表演的人十分众多,不仅小伙子们挤得肩靠着肩,就连许多妇女头上的金钗也都给挤掉了。秧歌一词通常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跷竹马、旱船、花灯、花鼓等。
秧歌最早是一种歌唱形式,后来才岀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形式。现在这三种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其中以陕北、东北、山东等地最为丰富。东北秧歌是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是汉、满两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富有黑土地所特有的质朴、泼辣、火热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秧歌。东北秧歌以其欢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分地秧歌(又称地蹦子)和高跷秧歌两类。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遍及整个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盛行于辽宁省南部地区,特别是大石桥市(原营口县)、海城市(原海城县)和盖州市(原盖县),此外辽阳、鞍山等地的高跷秧歌也非常出色。在辽南出了不少著名的民间艺人,其中著名的鼓乐艺人有营口的张庆池、辽阳的王文洲、鞍山的赵尔岩和沈阳的吕升岩等。
东北秧歌在表演艺术上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音乐赋予了舞蹈以独特的韵味。唢呐悠长的旋律与小锣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使舞蹈动作既突出了点,又延伸了线,动静相宜,将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浪”这一特点充分得以表现。旋律的上下对句或相同对句(句句双),使舞蹈动作呈现出相互对答状态。(刘柳、刘斌主编,《舞蹈: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