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城镇稠密,与周围诸省的文化交流非常方便,这为小调和民间歌舞的产生与流传提供了优越条件。在各类民歌体裁中,小调是河北流传最广、蕴藏量最丰富、影响也最大的一种民歌体裁。
河北小调不仅数量大、品种多,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也异常丰富。它与江浙平原上流行的小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对应,各呈异彩。
河北的小调和其他地区小调一样,大致可以分为在日生活中演唱的生活小调和配歌舞演唱的歌舞小调两个部分生活小调一般长于抒情,旋律畅,节奏平稳,委婉细腻,曲调用装饰音,拖腔、衬腔也较多《茉莉花》、《小白菜》、《放筝》等是其代表作。歌舞小调般都比较明快、活泼,多用对句男女对答,上下呼应,歌曲的节奏常模仿民间的锣鼓点,气氛热烈。《小放牛》、《散花》是其代表作。
流行在河北南皮县的《茉莉花》和江浙一带的《茉莉花》不仅同名,而且同源。如果把河北《茉莉花》的曲调和江苏流行的《茉莉花》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河北的这首是在江苏那首的基础上,把节奏拉长了一倍后,又加以变化形成的。除了拉长节奏外,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江苏《茉莉花》所用的五声音阶变成了七声音阶,而且多次使用升徵音和升商音,使具有南方风格的曲调变成了北方味十足的旋律。二是通过强调河北方言的音调的方法,把抒情性的曲调变为叙述性的曲调。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加强曲调的地方性,又为叙述《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创造了条件。
南皮县地处大运河经过的冀东南地区,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是我国南方和北方进行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南来北往的人们把北方的艺术带到南方,也把江南的戏曲、民歌带到了北方。这首歌可能就是那些沿着大运河“跑码头”的民间艺人从江南带到河北的。
河北的生活小调中的一部分称为时调,是民间休息娱乐时演唱的民歌。旧时,民间艺人常在城镇中的酒肆茶馆及游览胜地演唱,也有人称为“俗曲”。由于得到民间艺人的整理和传唱,时调流传广泛,其音乐结构严谨完整、曲调优美、节奏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演唱时常用乐器伴奏。《放风筝》便是时调的一种,河北各地流行的《放风筝》内容大同小异,旋律风格却因地有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抒情、优美、动听。这首民歌采用明清俗曲“码头调”的曲牌,旋律和《茉莉花》一样也是从江南流传到北方的,是“南歌北唱”的结果。《放风筝》的曲调基本上保持了《码头调》的原样,但在第三乐句结束后,没有像江苏民歌《姑苏风光》中的《码头调》一样跳到高音区结束,而是将过门的音调变为衬句,并在其后用了一个长衬句,再加上强调了河北方言的特点,使曲调具有北方民歌柔中有刚的特点。(杜亚雄编著,《中国民歌地图·北方卷》,第67-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