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黄河硪号

发布日期:2019-10-24         点击:

过去治理黄河的唯一办法就是修筑堤坝,使用的就是“硪”这种劳动工具。硪在今天的字典中的释义是:“用人力砸地基或打桩等用的工具,通常是一块圆形石头,周围系着几根绳子。”在劳动中,众人抛硪,砸土固堤,称之为“打硪”。硪有很多种,因大小形状不同名称也不尽相同,如腰硪、灯台硪、墩子硪、铁硪等等。大硪七八人打,小硪两三人打。由于打硪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且需要大家配合一致的体力劳动,为了求得动作协调和精神的集中,一种与打硪节奏紧密配合的歌唱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硪号。

黄河硪号是劳动号子分类里工程号子的一种。音乐上它节奏鲜明,律动性较强。它的音乐特征主要是一领众和。“领”是指号头的领唱部分,唱词主要是陈述,音乐比较灵活,自由多变。曲调和唱词会有即兴的变化,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上扬,带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是指众人的合唱部分,唱词大多是衬词或重复词,音调比较固定,节奏性强,变化较少。众人在演唱时常带有较重的气息。在整个号子中,领部表现高昂、豪放的气质;和部侧重于坚定沉着、刚健有力的语气。两种音乐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形成了黄河硪号的音乐风格。

黄河硪号因打硪方式、时间及硪的大小不同,歌唱速度和内容也会相应变化,形成了多个曲调种类。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仅分布于鲁西南地区河段的就有“二板号”、“快号”、“慢板”、“十二莲花”、“小号”、“爬山虎”、“程号”等20多种。迄今最为常用的为“二板号”、“高硪号”、“快硪号”及“排坦号”。“二板号”,其号的形式是长领短应的和腔,首领句是衬词引导,和部的旋律较为宽广,衬词衬腔较多,曲调变化丰富,以此表达思想感情变化。高硪号的形式为短领长应,“喊唱”的成份比较多,有一种豪放的声音效果。黄河硪号的旋律丰富,“号头”会根据打硪的程序和需要来选唱不同的硪号。根据速度不同分为快号、中板号和慢号。

黄河硪号的产生是与其实用性连在一起的。其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对硪工劳动的鼓舞、组织和指挥,及对精力的调节等方面。在打硪这种体力负荷较重、动作较单调的持续劳动中,劳动者唱号子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机能,驱除疲劳,振作精神,还可调节劳动者的呼吸。打硪需要劳动者在劳动中相互协作,于是硪号就成为一种号令,一领众和的形式正是由“号头”领唱统一动作节奏,众人跟着节奏“应和”,动作协调整齐。这样打硪才能砸得平、砸得结实。

劳动号子作为汉族民歌的一种可能会是最早泯灭的体裁。因为它依附于笨重的体力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逐步为机器生产所代替,劳动号子也必然会逐步减少、消失。黄河硪号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09年,寿张黄河硪号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保护、传承黄河硪号的一种方法。同时为了保护硪号的传承,把传承人请到一起,把他们唱的歌词、曲调记录下来。在做到这些的同时还应努力寻找更多的方法来保护、传承我们黄河岸边独特的劳动呐喊。把自古以来沿黄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发扬光大。(本文转引自:张逸筠.浅析山东黄河硪号[J].黄河之声,2012(15):76-77.)

上一篇: 民间音乐:河北小调

下一篇:民间音乐:辽宁鼓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