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汉族民间歌曲,歌词脍炙人口。该曲以歌颂家乡为主题,不但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了齐鲁大地,现在更是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走向了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将他们搜集的一首民歌《打黄沙会》,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旋律的基础上重新修改记谱,对内容进行增删,最后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传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此歌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当时在山东引起了轰动,很快在鲁南地区广为传唱。
沂蒙山的历史、沂蒙山的文化、沂蒙山的民歌,悠远而古老。走进沂蒙山区,我们随处都可以聆听到这首朴实而动听《沂蒙山小调》,歌声常常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已经被当地百姓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在沂蒙山区内,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常常聚在一起,或闲暇时唱上几首,或心情愉悦时唱上几句,歌词既有祖辈们留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可以说,这些沂蒙山歌,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百姓的劳作和日常生活。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