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胶东大鼓

发布日期:2019-10-24         点击: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山东省胶东山乡和渔村中的一种用本地语言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词本、唱腔以及音乐伴奏,往往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纯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枝艳丽的花朵。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地区原有多种大鼓,约分两支:一支流行于栖霞、莱阳、海阳一带;一支流行于黄县、蓬莱、福山、荣城一带。各地大鼓均可作独立的曲种,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但共同点仍较明显。胶东大鼓的前身叫“盲人调”。它始于明末清初,当时只是由几首音调单一呆板的农家小曲组成。后来,一位名叫丁武臣的黄县盲艺人,在这些小曲的基础之上,吸收当地渔号、山歌以及民歌等音调,创出了一种音调高亢、起伏、婉转的头腔和一些具有叙述性的新调,使原来简单平浅的联曲体说唱,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主曲和插曲体的说唱形式。随后到了清康熙年间,伴随着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关外的“靠山调”、“满州转”以及“子弟书”中的部分词本,京韵、西河大鼓以及京戏、梆子、落子等戏曲形式,相继传入胶东。艺人们开始大胆地吸收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部分成分,在此基础上使“盲人调”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发展和完善。

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抗日人民政府中的一批八路军文艺工作者,把当地的盲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举办了“盲艺人训练班”、“盲艺人研究会”等,并且帮助这些盲艺人对传统说唱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胶东大鼓为基础,编写了一种新曲目,并谱写出新唱词、新唱腔,用来宣传革命事业。后来,在此基础上,渐渐地流传开来,最终将其定名为“胶东大鼓”。建国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胶东大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地得到发展,它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了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胶东大鼓一般以一至三人进行演出。单人演出时,多自弹自唱;双人演出时,一人弹三弦,一人击板鼓说唱;三人演出时,往往增加一人拉坠胡。唱词基本分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常用唱词有“头板”、“二板”、“平句”、“落板”等。主要唱腔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和落腔等形式。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组成。起腔是全篇开头演唱的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起连接作用。平腔是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这种唱腔的结构,多数是以上、下两句唱词反复演唱组成。快板,艺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往往用在全篇故事矛盾激烈的高潮部分以及结尾处。落腔一般用在故事各段落之间和全篇结束之处。

胶东大鼓的代表曲目有《孟姜女》、《打金枝》、《劝懒汉》、《挂红灯》等。这些曲目在胶东地区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如今,胶东大鼓正日益以更多样的形式走近人民的生活当中,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更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 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

下一篇:民间音乐:山东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