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在洛邑地方建造临时性的王都,一时没有建成连日阴寒雨和雪接连下了十多天,大雪铺地,积了丈把深。
甲子那天天刚亮,不知道从那里来了五个大夫官职模样的人,乘着车马,后面跟随着两名骑士,停在武王的王宫门外,打算谒见武王。
武王不想接见他们,太公说:“不行,得见见他们。你看外面大雪铺了丈把深,却没有车马走过的痕迹,恐怕这几个人的来历非比寻常呢。”
武王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神圣,若是接见,倘或言语冒渎,反而不好。正在踌踏,太公忽然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立刻派遣一个使者,端了一钵子热气腾腾的粥,开门送到五车两骑跟前,向他们说:“王有要紧公事,一时还不能够出来见客,天气冷,先叫送一钵子粥挡挡风寒――论尊卑,不知道该从哪位起?”
两个骑士就走出来一一介绍说:“先送给这位,南海君,其次送给东海君、西海君、北海君、河伯,最后请给我们:雨师和风伯。”
使者把热粥一一分送完毕,转身回去报告太公。
太公便向武王道:“现在可以接见客人了。五车两骑,原来是四海之神和河伯、雨师、风伯;南海的海神叫祝融,东海的海神叫句芒,北海的海神叫玄冥,西海的海神叫蓐收,河伯名叫冯夷,爾师名叫咏,风伯名叫姨,叫门官依着次序传呼名字召见他们。”
武王便在王宫的大殿上召见来客。门官在殿下依次传呼名字,引祝融、句芒等晋见。几个神人听见传呼名字都很惊异,彼此看着只有叹息,心想王是何等英明,还没有见面就连名字都知道了。不由得赶紧下拜。武王还礼已毕,向他们说:“各位大神天阴远来,有什么见教?”诸神都说:“上天的意思是要兴周灭殷,谨来接受差遣,愿督促风伯、雨师,教他们各奉其职,在战争中略效微劳。”武王和太公非常高兴,便把他们安顿在营里随营听令。
【说明】本节所录《太公金匮》所记七神助周灭殷的神话,又见于卢文弨辑《尚书大传续补遗》只是文字较简,大约就是《太公金匮》所本,足见秦末汉初它已经开始流传了。这个神话,不仅充分表现出太公的智谋,更重要的,还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人比神聪明,可以驾驭神,使神供人役使。神话因为有了这个进步的主题思想而显得动有趣和精神焕发了。可是同书所记的另一神话却具有着不同的情调:
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请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之乃惧,越裳氏献白雉。(《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是太公用巫术来制胜桀骜不驯的诸侯使之驯服,同举吊民伐罪的义旗。在这里,太公固然被表现为一个具有神通和法术的神性人物,但也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太公金匮》等书写太公的神道和法术,实在也就有点“妖”气。其后《封神演义》本此而又加以渲染,那妖气就更是显明。这些都离开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智勇兼全的太公形象渐渐远了。(转引自: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08月第1版,第248-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