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姓起源极为复杂,常见的起源有:一,出自帝喾高辛氏。帝喾生后稷,后稷为舜时为农官,管理五谷种植之事,受封于邰,号后稷,是周部族的祖先。周太王古公亶父迁周部族于歧山,建立周国,后灭商建周朝,历八百余载,至周赧王为秦所灭,王族遂被废为庶人,统以原国名为姓,皆作周氏。二,是周平王时,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时人呼为周家,其后遂改为周氏。三,是唐玄宗名李隆基,因基与姬为同音字,都列入避讳字之列,先天元年下诏,改天下姬姓为周姓。周姓望出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诸郡。
吴:出自姬姓,周部族为姬姓,太王古公亶父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恐被季历加害,便逃到江南,以农耕为业,后聚众成为部落,公推太伯为首领,建立勾吴国。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便以原国名“吴”为姓,遂成吴氏。一说吴姓出自上古,是炎黄华夏部族首领虞舜的后代。《姓氏急就篇》载:“舜后封虞,虞吴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吴姓望出延陵郡。
郑:出自姬姓,是周王室后裔。周厉王少子名姬友,周宣王时受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后郑武公迁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为春秋时期强国,后为韩国所灭,其后人散居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郑姓望出荥阳。
王:王姓为中国五大姓之一,起源历史悠久,且支脉繁多,多至二十一望,大部为王族后裔。主要有以下八支:一、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后遂成姓氏。周文王第十五子名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习未改,渐成大族。二、出自妫姓,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以源出古君王后裔,称为王姓。三、出自田姓。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国所灭,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谓齐国王族,遂取为王姓。四、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所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以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五、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魏国亡于秦,王族避难各地,其中不少支庶子孙以本魏国王族之故,改为王姓。信陵君魏无忌的子孙逃避于泰山,至西汉入朝,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六、出自少数民族。郑樵《通志·氏族略》载: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七、为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王姓起源支脉繁多,分布十分广泛,《广韵》载有二十一望,即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其中以太原王姓为最著名,唐朝曾把太原王姓列为“海内第一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