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十三夜
[明] 刘英
近喜元宵雪更晴,千门翠竹结高棚。
珠帘半卷将团月,玉指初调未合笙。
新放华灯连九陌,旧传金钥启重城。
少年结伴嬉游去,遮莫鸡声下五更。
刘英,临海人,明代台州地区最杰出的女诗人,著有诗集《绣佛斋草》。
这首诗描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情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和过节的盛况。连日来的雪停了,大家都去放灯、游玩,直到五更天也不想停下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上元的意思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夕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再次掀起热闹的氛围,家家户户都挂起喜庆的花灯一起来庆祝这个欢快之夜。
2008年6月,元宵节更是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被永久保存了下来。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元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十般糖之类。”“乳糖圆子”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明清以后“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到了现代,元宵逐渐成为北方的称谓,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一般认为汤圆和元宵起源相同,制作工艺和地区分布不同。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捏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的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江米粉即成。
闹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闹花灯作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在西汉时期开始的,隋唐时渐盛。依据《资治通鉴》中柳彧的记载,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便都到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人们不吝啬钱财,互相攀比花灯的精巧。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男女,一切隔阂都暂时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欢声笑语。
从进入正月开始,人们就在自家挂上了灯笼,直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后来还有人会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让人猜,既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闹花灯和猜灯谜两项一起进行,这两者也就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龙舞狮: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龙可以行云布雨、消灾解难,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代表,我们华夏民族又被称为龙的传人。每当到了大型庆典、节日的时候,我们常常都会通过舞龙的方式来祈福,元宵节也不例外。
狮子也被我们的祖先认为是祥瑞之兽,它外形威武、神态多变,民间有很多关于狮子的传说。据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异域的狮子形象也从西域传入中原。人们认为舞狮可以带来好运。唐朝时,舞狮已经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
划旱船:
划旱船又叫跑旱船,据说是根据渔民在水上打鱼的生活情节创作出来的,它的表演和道具都很简单朴实,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划旱船是一项群体表演形式,一般是由多个旱船组成一支表演队伍,前面有个老翁拿着桨领航,后面的旱船队伍用小碎步跟着领航人缓慢前进。旱船不是真船,多是用两片薄板做成船形,再蒙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间,就像坐在船上一样。表演者手里拿着桨,做划船的动作,一边跑,一边唱些地方小调。一个人划旱船的巨多,但是有时还有另一男子扮成坐船的客人一起进行表演,多半是丑角,会以滑稽的动作将观众逗笑。
关于旱船的起源,有传说是王母娘娘生日时,神仙们一起扎了一条旱船为她祝寿,张果老将这条船借下凡间,用旱船来闹新春,此后人间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便有了划旱船的风俗习惯。
划旱船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划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后来在汉文帝的百岁寿宴上也表演过。唐朝时期,划旱船表演开始广泛流传,不仅在民间表演,还被改造成了宫廷舞蹈。
划旱船表演已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元宵节时很多城市也将划旱船当做必做的民俗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