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三)

发布日期:2019-12-14         点击:

藏历年

藏族的藏历年在藏语中称作“洛萨尔”,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他们就以月的圆缺朔望计算月份。那时的新年初一,大致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从公元1027年开始,藏族开始使用现在参酌农历制定的藏历,用天干的五行与地支的12属相搭配计算,从木鼠年算起,每60年一轮回,藏语称为“饶琼”。其每月的日数有重有缺,如果逢到吉日,可以多过一天,如初五是吉日,就连过两个初五。但遇到凶日则予以取消,如初七是凶日,就取消不用,过了初六就是初八。藏历年的日期因地而异,拉萨等地在藏历正月初一过年,昌都地区在藏历十一月一日过年,而楚河以南则以藏历十二月一日为新年。新年时他们操办年货,兼油果子“卡不赛”,准备手抓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等;打扫灶房正中之墙,用干面粉画吉祥图案,在大门上用石灰粉写“卍”字。在吃团圆饭,每人要吃九碗,每碗不能吃完。进晚餐时全家团聚,共食一种名为“古突”的粥。“古”为九,代表廿九日,“突”为“突巴”即粥之意。除夕夜,各家门窗挂上“祥布”,房顶燃起松脂,桌柜上陈列酥酒油糌(zān)粑点心,还有一个内装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的五谷斗,名叫“竹素琪玛”,上插青稞穗、鸡冠花,并陈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以示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早晨,主妇要从河旁井边背回一桶吉祥水,供全家洗漱,并喂饮牲畜。老少依次坐定后,母亲端起“竹素琪玛”祝全家吉祥如意,每人要从中抓一点糌粑抛向空中,以示祭神,并品尝少许为母亲祝福。此时长辈要按次序为晚辈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要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人们吃人参果,互敬青稞酒。从初二起,走亲访友,互献哈达拜年,歌舞饮宴联欢,尽兴方散。各村乡镇开台演藏戏、跳锅庄舞、弦子舞,举行赛马、塞牦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动。

 

 

 

 

 

 

西藏门隅地区的门巴族就使用藏历。错那县门巴族在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过“洛沙”(门巴语:新年)。节前十二月二十九日要吃用九种粮食熬成的稀粥,以示生活富足,预祝来年丰收。并打扫屋内外,在天黑时将垃圾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旧迎新。正月初一清晨,主妇要到河边抢水回家,用新打来的吉祥圣水洗脸、烧茶、煮饭。初二相互拜年时,妇女要走在前面,并先进屋,这样可以送去吉兆。墨脱县门巴族每年要过三次新年。第一次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至三日,称“达娃佳义巴洛莎”(意为“十二月份节日”)。人们走亲访友,款待客人,并唱歌跳舞欢庆节日;第二次在藏历元月一日至七日,称“达娃堂波洛莎”(意为“一月份节日”)。节前要宰杀牲畜、酿酒、煎油饼、用九种粮食熬粥,并有初一抢水等习俗;第三次在藏历二月初一,活动内容比前两次稍简单。

 

居住在西藏东南部洛隅地区的珞巴族,依据月亮的圆缺和当地生物活动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12个月。如桃树花开为一月,“劣耕加令”花开、“八卜”鸟叫为二月,“牙尼”虫叫、“辛基”开花为三月……雪山上白雪向下延伸、高山顶积雪为12月等。依据这种原始的物候历,洛隅西部珞巴族人,一般在珞巴历的二月过年,称“旭独龙”节。东部的珞巴族人则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年,叫“洞更谷乳木”(过年的节日)。这都在收获季节之后。他们舂米、酿酒、杀猪、宰牛,将猪牛连皮带肉砍成若干块,分给同家族与母系亲戚,牛头骨则悬挂在墙上,世代留传,作为家庭富有的象征。除夕要在库房内杀鸡,并准备好来年用的种子,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在旭独龙节这天,尼扭布(巫师)在村内群众集会上念经咒,人们围成圈跳舞,并挥动一根粘有多种色彩鸟类羽毛的木棍,发出“哦、哦”之声,以求丰收。墨脱、达木等地珞巴族人在初一鸟啼之时,全家要分食油炒鸡肉,以祝愿来年身体健康。他们还要全村欢聚在一起,饮酒食肉,欢歌笑语,迎接新年。

 

 

上一篇: 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四)

下一篇: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