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了解多少呢?是不是很少呢?没关系,今天就带你走进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领略他们的风俗习惯。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和水族。
— 蒙古族歌舞
居住在我国北方主要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早期以草之青、枯为一年的春、秋二季,后按草木、景物、气候的变化发展为一年四个季节。他们也以12生肖记年,但以虎年为岁首,称虎儿年。因12年循环一次,周期较短,所以又以蓝(青)、红、黄、白、黑五色分阴阳,与12生肖相配,称青龙年、白马年等,循环周期60年。喇嘛教传入后,受藏历影响,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阴阳,共10数,称阴木马年,阳金龙年等,循环周期仍为60年。蒙古族崇尚白色,以正月为白月,称新年春节为白节。过节前,要清扫蒙古包内外,准备节日食品,调理好马匹。除夕之夜,在家内佛柜供台上用奶食、油食搭成塔型,插上特制的金银花。12个小铜蛊中倒满清水,每天更换一次,并点有长明灯。晚饭前先在屋外祭祖先,然后回房内全家聚餐。晚辈向长辈敬酒。饭后。人们下蒙古象棋、听艺人奏艺说书,玩羊骨拐,或纵情歌舞,并互相拜年和举行赛马等活动。
— 鄂伦春族打猎归来载歌载舞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过去以游牧狩猎为生,现在转向护(保护珍贵野生动物)、养(人工喂养鹿等)、猎并举的多种经营。由于他们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与鹿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根据鹿的生活规律将季节划分为鹿胎期、红圈期(又称鹿茸期)、鹿交尾期和鹿打细毛期等。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反映了他们生产生活的特点,但从历法的科学性来说,还显得十分粗糙,因此他们在实际过年时,一般都以农历春节为新年。节前,擅长狩猎的男子要猎捕野味,破冰捉鱼。全家共吃年夜饭后,围坐烤火守岁。到半夜是,要拿一个桦皮盒,一边模拟马叫声“木合、木合”,一边围绕马厩转绕数圈,以求乘马繁衍兴旺。初一早晨,要面向正南,燃香九柱,并叩头以示敬天。
— 柯尔克孜族弹唱
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有自己古老的历法。他们以新月出现一次为一月,一年分为12个月,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12种动物纪年,每12年为一个循环。他们过去信奉萨满教,认为天神是万物之主,太阳是万物的主父,月亮是主母,星神掌握人类祸福,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它的出现使昼夜相等,万物苏醒,羊群产,而双鱼星是人畜的病源。因此柯尔克孜族选择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之时为元旦,过“诺劳孜”节(即新年)。其日期大约在农历的春分,公历的3月22日。这一天黎明,家长首先起床,在屋中烧一堆松柏树枝,再用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为新年祝福。然后家长率领全家把燃烧的松枝堆移到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火烟上走过,以求来年膘肥体壮。由于后来崇信伊斯兰教,所以又加上诵古兰经的仪式。然后家家宰羊,做“诺劳孜饭”。用炒过的去皮小麦与大麦等加上盐、葱、牛肉、羊肉及野生调味佐料等七种以上,煮成稠的“丰盛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过节期间,互相拜年,举行赛马,包括马上拉力、取物、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日落以后,家家户户相邀共进晚餐,然后举行歌舞晚会,弹起三弦琴和“考姆兹”,唱起古老的“诺劳孜歌”欢度新年。原来曾信奉萨满教的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也都过诺劳孜节。
— 水族端午祭祀
居住在贵州南部的水族以农历八月为岁终,九月为岁首。在水历的十二月下旬到次年二月上旬(即农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亥日或午、未日,由各地区各村寨轮流过节,叫“过端”或“端节”。水族认为“亥”是地支的第12位,故以亥日为一岁的终了,新年的开始,按照传统习惯,各地水族依顺序的先后过端节。节日前要打扫卫生、杀猪捕鱼,并取出珍藏的铜鼓和皮鼓,悬在庭中敲击,以示送旧迎新。除夕晚上必须吃鱼,其他都是素菜。端节早晨,家家祭祖,并以清蒸鱼腹内填充韭菜的“鱼包韭菜”为节日必备的美味佳肴。成年人去各家喝年酒,孩子们则尾随去讨糖果、果品、干鱼等,预示得到健康、幸福。还举行赛马、跳铜鼓舞、拔河、斗牛等活动。夜间,各家围坐在火塘边吃糯米饭,喝糯米酒,在喊着“秀秀”(即干杯、干杯)的欢笑声中庆祝新的一年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