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11月19日,贵州省榕江县乐里一带侗族,以农历11月19日至22日期间的辰日或戌日为侗族新年。有些民族视情况过自己本民族的新年,借这个喜庆的日子向大家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
侗族:
贵州省榕江县乐里一带侗族,在过新年时,有祭祖及吃团圆饭、踩歌堂、斗牛、吹芦笙等活动。吃团圆饭时讲究全家团聚,同时也忌讳外人来访。
羌族:
四川省阿坝州茂汶县的羌族,除了过春节外,如果当年没有成年人死亡,于农历十月初一还要过一次羌年。那时,各家羌民用面粉捏成小鸡、小羊、小牛等供品,用以祭祖。有的村寨还把羊血撒到树林里,然后把羊肉分给各户。家家都邀请亲友来家共喝“砸酒”,唱歌联欢,在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羌笛、口弦等乐器伴奏下,跳起锅庄舞等,欢庆去岁全村平安,预祝来年全寨幸福。
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大都随当地气候的冷暖晴雨,草木的开花结实,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变化而制定的原始物候历,按传统习惯来决定新年日期。
独龙族:
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独龙河谷的独龙族,他们把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作为一周年,全年分作过雪月、出草月、播种月、花开月、烧火山月、青黄不接月、山草开花月、霜降月。收获月、降雪月、水落月和过年月等。过年月中的卡雀哇节,就是独龙族的新年。但是具体日期各地并不统一,大约在农历正月至二月间举行。他们现在以村寨及邻近地区为单位,约期举行剽牛祭天鬼的活动。到了那一天,接到通知的亲友要备酒,欢聚一堂,欢歌祝福。青年人敲锣挥刀到各家去跳牛锅庄舞,祝贺人畜兴旺,庄稼丰收,然后聚集祭祀场,先由巫师牵牛到场绕走数圈,再将牛栓于木桩上,接着妇女们为祭牛披上漂亮的麻布毯。于是大家便围着祭牛跳舞,进行祈祷,以求来年丰收与平安。然后巫师饮酒蓄力,持扎枪剽刺牛的心脏,以将牛顺利剽倒在地为吉兆。此时群众欢呼而上,开膛割肉,就地烧煮而食,大家共饮同心酒,辞旧迎新,用欢乐的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傈傈族:
居住在云南省西北境内怒江两岸的傈傈族,也有本民族的物候历。他们分一年为10个月,即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和狩猎月(十二月)。由于各地习惯不同,所以新年日期也不一样,大致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的正月初十日之间。傈傈语称新年为“阔时”。在节前要备足烧柴和粮食,杀猪酿酒、清扫房屋。将第一臼舂出来的籼[音同先]米粑放一点在桃、李等果树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初一清晨,各家由年长男子主持祭祀,先以一碗饭、一块肉、两块米饼祭祀为傈傈人从天上带来种子的狗;再依次祭门、房梁和烧火用的三脚架,以及过世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和未嫁而亡的姐妹,然后盛装赴村中的会场跳舞联欢。晚上聚集在一起,由长辈领唱叙事长诗《阔时节歌》,直到次日中午才散。初三这天举行传统的射箭活动,在百步之外,用木棍夹一大块糯米粑和一块半斤左右的猪肉作为靶子,每人可射三箭。射中猪肉,预兆来年狩猎能得野兽;射中糯米粑则是明年粮食丰收的先兆。有的地区傈傈族在过年时要先给耕牛喂盐,以犒劳耕牛一年耕作的辛劳。傈傈族对酒有特殊感情,表达欢乐和友谊离不开酒。同苗族、独龙族一样,傈傈族饮的也是“同心酒”。跟汉族的“交杯酒”不一样,“交杯酒”是手勾手,各饮各的酒,“同心酒”是两人共饮一杯(筒、碗)酒,它象征着团结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