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中秋节

发布日期:2019-11-16         点击: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也叫“仲秋节”,俗称“八月节”。中秋节成为传统的佳节,主要是和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有关系。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充满了好奇与憧憬:“月亮为什么黑了又亮,没了又有呢?”“为什么月亮上还养着兔子呢?”正是出于这种好奇,古代产生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力大善射,他曾经力射九日、为民造福。但是他当上国君之后,变得荒淫残暴,还想长生不死。他从西王母那里讨来了不死之药。嫦娥怕他不死祸害人民,便把不死之药偷吃了。没想到吃完之后,嫦娥顿时感到身轻体飘,身子不由自主地飞向月宫去了。由此,美丽善良的嫦娥便成为了月宫的女神。

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们自古以来对月亮充满了憧憬和崇拜。早在周代就有祭月的习俗,历代也都有春日祭日、秋日祭月的制度。现在北京还有月坛,即为清代祭月之处。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慢慢有了以赏月为主的中秋节。

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约在唐宋时期。“八月十五月儿圆”,所以也就成为庆祝团圆的节日。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来自唐高祖李渊。唐代称月饼为“圆饼”,唐高祖八月十五晚宴群臣,手举着圆饼兴高采烈地说,“应将圆饼进献给月亮”。说完之后,唐高祖将圆饼分与群臣共享,大家十分高兴。从此便兴起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已十分繁荣,人们的生活富有情趣、丰富多彩,赏月、玩月的习俗也极为盛行,有许多诗人留下了美丽的诗篇。比如辛弃疾写道:“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月亮在空中飞行,也坠落不下来,系在什么地方呢?嫦娥都一千多岁了,还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呢?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夜晚,赏月、玩月时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写得很有趣味。

中秋节赏月的诗表达希望团圆还是主要的。王建诗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晚家家都会团聚在一起欣赏月亮,但是不知谁家不能团聚,空对明月正发出愁思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月圆而人不圆的家庭的关切和同情。

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句,它表达了中秋节时,诗人美好的祝愿。

中国人过中秋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在月光下、在庭院中、在楼台上,摆上茶桌、放上月饼果品,共坐在一起。一边欣赏又圆又亮的月亮,说说月亮的故事;一边吃着又香又甜的月饼和果品,讲讲家常话。一家人细细咀嚼着团圆和睦的愉悦,这是中国人最惬意山的中秋节。(转引自:王锡三编,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商务印书馆,2015.08,第222-225页)

上一篇: 节庆节气:重阳节

下一篇:节庆节气: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