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中元节

发布日期:2019-11-16         点击: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元节,人称之为“祭孤”“瓜节”“七月半”“送鬼节”“寄生节”和“盂兰盆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独特的色彩。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民族民间节俗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同是佛道两家的日子,均有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讲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校籍辰和自咨日节俗活动,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流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编》云:“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荆楚岁时记》也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每年在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按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放河灯也是其中的活动,但并不多么重要。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是比较重要的。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根据《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称为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干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举行“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度”,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吃饱。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是用素宴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度“无主孤鬼”。这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便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转引自:高天星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丛书•重阳节,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01,第110-112页)

上一篇: 节庆节气:中秋节

下一篇:节庆节气: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