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它还有许多别称:双七、重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于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展艺的习俗,故称。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在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代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官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可见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不亚于盛大的春节,说明乞巧节是人们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的习俗大约在汉代就已有了,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七夕夜,女儿们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她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或指点天上北斗七星及双星,讲述牛郎织女故事、诗文典故;或演唱戏文,奏八音乐等,自奏琴箫等乐器。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清诗人汪豫《羊城七夕竹枝词》云:“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转引自:高天星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丛书•中秋节,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01,第80-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