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故称“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元宵节的“元”便指上元,“宵”是夜晚。元宵节,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的夜晚,家家户户在元宵节的最重要的习俗是吃元宵。元宵原名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元”。外面是用黏米面做的皮,里面包有各种馅儿,是一种圆形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赋予它团圆、圆满等吉祥的含义。吃元宵便是庆祝一家人团团圆圆、圆圆满满。由此可见,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彰显团圆主题的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除了吃元宵之外还有更热闹的挂花灯、赏花灯活动,叫作“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来源据说与佛教传入有关系。据说佛教每到正月十五都要点灯拜佛,汉明帝信佛,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宫廷、寺院都要挂灯敬佛。于是官吏家、百姓家也都挂灯,便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
中国历来对元宵节十分重视。唐朝时元宵节的活动定为三天(十四、十五、十六);宋朝时定为五天(十四至十八);明朝时定为十天,成为历史上最长的元宵节。古代有不少歌咏元宵节的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人过元宵节的盛况。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反映的是宋代过元宵节的盛况。现今的元宵节,仍是中国盛大的节日。全国各地都举行大型灯会,花灯种类特别多:宫灯、花卉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走马灯等等。配上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好看。近年来东北地区又时兴制作冰灯,冰灯晶莹剔透、精美绝伦,令人心旷神怡。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观赏花灯之外,还盛行猜灯谜、舞龙灯等活动。总之,元宵节也是一个庆祝团圆、十分热闹的节日。元宵节过后,春节也就结束了。(转引自:王锡三编,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商务印书馆,2015.08,第217-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