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每年1月20日、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交大寒节气。大寒既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到极点。《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节气的三个物候现象是:“初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初候鸡始乳”意思是说,大插寒初候时期,母鸡开始产卵孵化小图鸡。“二候征鸟厉疾”中,征鸟,是版指鹰隼之类凶猛的飞禽。到大寒二候之时,它们开始迅猛地捕猎食物。“三候水泽腹坚”,是指此时阳气未达到旺盛之时,东风不至,天气寒冷,河湖中的冰冻层坚硬且厚,以致到达河湖的“腹部”。
大寒节气的物候现象从家禽鸟、河水冰冻三个角度,显示出此时的天气已经寒冷到极致,而物极必反,同时它也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据《二十四节气解》载:“大者,乃凛冽之极也。”也就是说,大寒时节天气寒冷到极点。从字面意思来看,大寒好像是比小寒更冷,可是气象观测资料表明,一般来说小寒都要比大寒冷,可以说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在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因为“冷在三九”,而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天”内。这也说明小寒通常要冷于大寒。但是也会有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冷的时候出现在大寒时节。
那么,为什么这个节气是叫大寒而不叫小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而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大寒要冷于小寒。同时,冬季的小寒大寒正好和夏季的小暑大暑相对应,小寒大寒的顺序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大寒节气经常和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在这样的大寒节气里,除了顺应节气忙农事外,人们还要为过年做准备,忙着赶年集、办年货、写春联、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各种祭祀供品,腌制腊肉、腊肠,烹炸鸡鸭鱼肉等。同时,还要祭祀先祖及各种神灵,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在旧时,大寒时节经常有人在街上购买芝麻秸。俗语说“芝麻开花节节高”,到了除夕夜,人们在行走之外的路上撒上芝麻秸,让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碎”、“岁”音同,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顺应季节的变化,人们在大寒进补的食量也逐渐减少,多食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顺应春天万物升发之势。在广东佛山,人们在大寒节用瓦锅蒸煮糯米饭食用。糯米性温、味甘,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而在安徽安庆,人们有大寒节炸春卷的习俗。(转引自: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 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