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按农历排序,小寒是倒数第二个节气,但按公历它又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公历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进入小寒节气。小寒的意思,按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是:“月初寒甚小,故云。”是说小寒还没有寒冷到极点。但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中,大寒时的气温低于小寒时。
小寒正处于“三九”前后,俗语称“冷在三九”。又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一到,大地积蓄的热量已至低值,再加上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大约每隔一星期左右就会有一次冷空气侵入我国,历年的强大寒潮也多出现在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最低的时间是1月中旬,正是小寒节气。这时秦岭-淮河以北平均气温均在0°C以下,如北京在-5°C上下,东北地区可达-30°C—-10°C,岭南地区为10°C—15°C。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最少,平均2—3毫米,少数年份降雪多。
小寒前后天气好坏、温度高低、雨雪多少,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如农谚有“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和“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等说法。
据《礼记•月令》,小寒分三个物候,古人以禽类栖息变化来反映小寒节气的物候变化,一候为“雁北乡”,二候为“鹊始巢”,三候为“雉始鸲”(鸲,鸟鸣之意)。
小寒时开花的三种植物(主要指岭南地区)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花,三候水仙花。(转引自:吕仁和、黄道京主编,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日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