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立冬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进入立冬节气。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之意。

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外,我国各地的冬季来临并不都是在立冬这天。以候平均气温降至10°C以下为冬季的标准,“立冬为冬日始”的时间与黄淮地区气候规律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即进入冬季,北京在10月下旬已呈冬天景象。立冬之后,天气转寒是常规,但还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小阳春”的特殊“回暖期”。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节日。早在周代,立冬日就有天子出郊迎冬之礼,并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延续相同。在民间,过去是农耕社会,人们劳动了一年,利用年终将近立冬这一天,好好休息并犒赏一家人的辛苦,故古时俗语云:“立冬补冬补嘴空。”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三个五天,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礼记•月令》)。这是说,此时水已经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即雉)一类的大鸟立冬后不见了,而水边可看到外壳与野鸡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蜃)。因立冬前后江河枯水尚未封冻时,雉会飞入浅水中觅食蜃,故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变成蜃。(转引自:吕仁和、黄道京主编,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日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上一篇: 节庆节气:小雪

下一篇:节庆节气:霜降